以USEM理论为视角,“三课堂”融合模式下的就业育人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以USEM理论为视角,“三课堂”融合模式下的就业育人路径探索

霍秋凝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就业观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与学生群体自我发展的有机结合。就业育人路径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依据USEM理论模型,利用学科理解力、技能、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学生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下综合就业能力的得到提升,着眼于学习与实践两条并行路径,以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分阶段、分模块系统培养。

关键词:USEM理论 三课堂模式 就业育人

一、引言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具体部署。我国经济结构由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质量人才支撑,作为“人才蓄水池”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面对的新机遇、新挑战更为复杂多元。通过扎实开展就业观教育,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三课堂”融合模式下,师范院校工科大学生就业“微循环”的推进举措[1]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应届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1158万人,与2021届同比增长82万人,达到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高值[2]。同时,近3届毕业生大学学业、职业生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明显,且接连不断的就业市场声音“中小企业裁员倒闭”、“大厂裁员热潮只增不减”等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是一种“浸润式”影响。

二、当代工科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以我校D工科学院的学生为例,本科毕业生245人,其中第一就业意愿升学的学生占80.5%,第一就业意向为企业的仅占10.2%;第二意愿为企业的占比45.7%,第二志愿考公、考编占比37.9%;调查分析原因可看出,40.4%的学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1.6%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29.4%的学生对企业的招聘流程和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33.5%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方式单一、鱼龙混杂,19.5%的学生自述面对就业心理负担较重、个人存在畏难情绪。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工科大学生就业观存在以下四点问题:(一)就业规划不清,就业意识模糊,学生及家长报考师范院校的初衷对未来职业去向更倾向政策性岗位,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二)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忽视了个人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考研当做“试水”,或是漫无目的一种退路;(三)基层就业意识淡薄。学生就业一般都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追求赚钱快,或是工作环境优越的企事业单位,受自媒体时代的影响,学生拜金主义和就业意识不明确,使他们忽视了该有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突出表现在教育背景、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制约着学生丰富的职业选择。

三、推进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三课堂”融合模式

就业观教育依据USEM理论与现实就业观教育相统一,学科理解力(U)是基础,技能(S)是外在能力表现,元认知(M)是核心素养,自我效能感(E)是内驱力[3]。结合大学四年学生就业观教育阶段分析如下:

(一)打造“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就业“认同感”

以我校就业观教育为“第一课堂”[4],经过系统培养、基础知识学习从而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以及各专业知识间的理解力,电通、智能学院开展“未来工程师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提升专业素养和对学科发展认识能力,项目涵盖了学院的4个本科专业的系主任及教师代表,通过师生1对1双选签约未来工程师项目,学生根据自身对研究方向的兴趣,在本科阶段进入导师课题组,以解决学生因专业兴趣不强、行业趋势不了解而导致的职业选择迷茫、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等就业观难题,引导学生了解行业所需,增强专业认同感。

(二)打造“第二课堂”,培育学生就业“获得感”

以学院与社会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就业创业平台、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为就业观教育打造的“第二课堂”[5],依托“天津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天津芯火双创基地”等,开展“岗位模拟实训营”、“版图工程师培养工作坊”工程师岗位体验项目,将学生就业观教育课堂外延至人才发展平台。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开展“就业信息邮递员”、“牵手校友读大学”、“就业先锋经验分享”等系列辅学活动,分阶段、分层次、多类型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学院开设“就业加油站”耐心地进行引导、鼓励,循序渐进地推进就业工作的每个环节,聚焦思想引领教育,通过“一对一”谈话,精准解读涉及就业的相关政策,学生就业意向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及就业权益相关知识,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理性择业。

微信图片_20230329205906

微信图片_20230329205913

(三)打造“第三课堂”,增强学生就业“成就感”

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二元式”人才培养等企业选人用人的“第三课堂”[6],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自然衔接,加强学生实践锻炼向技能型人才转化。与“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共同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以我院本科专业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准智能制造生产线参与“智能拣选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工程实训项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准工程师技术培养开设“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操作”、“交直流传动系统装调维修”等工程实训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对准软硬件兼修的人才培养开展“综合布线与网络搭建”、“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等工程实训项目,各专业通过项目式培训获得的就业相关技能,加强工科专业价值引领

[7],让学生沉浸式深入专业学习环境,明确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为提升就业综合素质赋能[8]

四、总结

工科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教育过程,贯彻“三全育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先导的理念,以就业观教育为牵引[9],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专业能力培养,加强人才需求与技术需求的反馈,致力于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体系[10]

五、参考文献

[1]蔡敏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三课堂融合”模式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68-70.

[2]常惊宇,叶钱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08):103-105.

[3刘阳,秦真,成钦,王敬源.基于USEM模型的工科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大众标准化,2021(09):126-128.

[4]黄海燕,王飞.“双主体”“三课堂”视域下高职本科院校课程实践与效果评价[J].林区教学,2023(04):49-54.

[5]马乐元.甘肃省大学生就业观与高校就业力培养现状研究——基于甘肃省21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1):86-89+130.

[6]鲍其雯,李婉,赵凤霞.新业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J].成才与就业,2022(S1):49-54.

[7]黄杰.“五融合”“三课堂”打造职教本科双创育人模式[J].成才与就业,2022(S1):154-157.

[8]王会娟.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22(31):144-146.

[9]李妍,郑俊,虞佳,窦粲灿,朱志强.基于USEM模型的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22,38(10):10-12+17.

[10]唐振新.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0):78-79.

姓名:霍秋凝

单位及邮编: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邮寄地址和邮编以及电话:天津西青宾水西道393300387  霍秋凝

电话:166228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