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比分析

王云华 ,徐路 ,余霞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

摘要目的 结合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间断水平以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精神科和非精神科职业倦怠产生主要原因。方法 选取我院80名已注册医生及医护人员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对于其职业倦怠水平进行分析,通过自主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对患者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综合调查。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精神科医生及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接受年龄程度、收入情况、分配情况以及文化程度有直接的影响。结论 结合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产生原因进行对比,对于其职业倦怠特点心理成就感进行分析,了解影响个人工作心理的重要因素,实现精神科患者职业倦怠水平调整。

关键词: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0名已注册医生及医护人员作为主要调查对象,所采取的方式为自主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90份,实际收回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93.75%,对于被调查人员的专业分布岗位以及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分析,也得出针对于目前精神科医生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对比情况。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此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的是MBI问卷调查表,对于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估。在选择的人群中医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包括一般资料以及其中的内容有两个部分,进行系统调查。得分越高,表明其倦怠状况越高,也急需根据工作岗位状况进行调整。

1.2.2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方法主要是深入掌握,并且结合相关人员内容进行采访,深入理解到本次调研过程以及调研方式,并且对于当前的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缘由和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在有效期限内对所有的调查问卷做出回收,以便于能够在有限期限内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的问卷输入到SPSS18.0软件中,对于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测。

2结果

表1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压力源的分布情况

M+SD

工作量及时间

2.67

护理专业及工作

2.52

病人护理

2.33

管理及人际关系

2.08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面临的临床症状十分的复杂,涉及到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这是因为压力源的产生内容较高,也影响到了后续压力源的调整,造成人们关于压力源发展的各项问题。同样对于人群发展而言,由于多数时候些心理调节能力较差。也致使他们无法平衡自己的消极心理。在出现各类消极症状时,护士人群同样会产生疲劳乏力、腰酸背痛、失眠、眼干、脱发等等症状,这都是压力源给护士人群带来的影响之一。它造成的护士人群的不良心理,也让其工作以及生活变得极不便利。

3讨论

如今我国医疗处系逐步建立,现代化医疗结构变更对于精神科和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处理成为医护管理工作认知的中心。针对于医护人员个人生理状况,以及其改革工作进行评估优化,形成针对于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工作调整优化对策。针对于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结合其中的年限以及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进行分析的,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差异明显,这增加了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从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于职业倦怠的态度和对比状况进行评估。也结合和职业倦怠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析,了解到现代化职业倦怠发展方向以及对于患者的个人评估与生理功能状况,精神科和非精神科患者而言都应该出现相应变化。这主要是结合患者职业倦怠程度以及心理状况作出分析的,通过培养医护人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患者进行生理状况调整,并且结合及个性特点以及年龄状况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评估设计,并且了解到其中方式和精神科人员的疾病状况,对于职业倦怠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针对本次研究过程来看,能够明显的发现不同年龄职称和岗位的护士压力源也是有所不同的,差异性较为明显。针对于护士压力源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后续护士压力源发展特点进行规划控制,能够发现年龄在30至39岁之间的压力源发生率很高,40至49岁之间的压力源较为一般,而护师和主管医生也是压力源发生率较高的一大人群,这也说明临床症状与护士人群接口转化是其影响的核心。

针对护士人群压力源进行分析,能够得出平常缺乏自我锻炼,这一年龄阶段的职称护士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他们是医院护理的骨干,不仅在临床护理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需要对于后续教育角色内容做出有效的分析。三班倒的护士亚健康发病率较高,三班护士站比较高,说明护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从事夜班的时间较多,也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对于周围的生活做出调整,那么护士自身的生活状况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要关注不同年龄、职称和岗位的护士,从根本上关爱护士,鼓励护士参与体育运动进行自我调节。同时也发现不同学历对护士的健康状况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护士护理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注重护士专业素养的拓宽,让其 积极主动的迎接后续的社会变化。

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种类等等社会危险对其后续的危害影响较大,在社会影响调查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得分内容也是较大的需要。根据后续社会化发展状况做出分析,这也是基于社会视角进行认识的关键内容。在以往的研究报道中,护士人员短缺的情况之下,往往会影响到其正常的护理工作发展。面对现代化护理工作建设内容,也需要结合其后续护理人员质量做出保障,对于如何强化护理工作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应结合家庭因素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关注轻度亚健康和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别。家庭类社会因素也是引起护理人员压力源的一大重要内容,基于当今社会因素的干扰,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会增加护理人员作为女性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既要担当好医师,又要解决繁重的工作。在双重压力下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可能会精神或者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这影响到了护理人员正常的发展。调查中能够明显发现这些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干扰,也需要从护理人员后续的社会化关怀角度出发,重新对其压力源进行铺垫。

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常出于自身的考虑而出现生理功能上的变化,对于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职业发展特征以及职业倦怠特点进行对比与调整。结合当前身体状况做出控制,在执业年限以及职业思维调整基础之上。对于整个医护人员的心理水平、生理水平进行优化,实现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功能的处理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赵徽.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复原力研究[J].  2021.

[2] 姚彩英.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 心理月刊, 2022(002):000.

[3] 王维微. 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相关情绪人格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2(002):038.

[4] 武雅学周婷方玮联黄峥. 正念压力管理短训课程改善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效果[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035(004):284-289.

[5] 谢艳玲, 邱翔, 张爱琼,等. 观察巴林特小组对缓解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 2021(9):3.

[6] 王春丽, 曹迎春, 张颖, et al. 基于岗位管理模式的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J]. 东方药膳 2020年23期, 288-289页, 2021.

[7] 王阳阳, 张义荣, 伊凤,等. 精神科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特别健康 2021年20期, 247页,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