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平菇袋装栽培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大名县平菇袋装栽培技术

申保芳

大名县农业农村局056900

摘要:大名县的平菇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其专业技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讲解平菇的袋装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菌种制作、菌棒制作、出菇期管理、采收和转潮期管理等内容,为全县平菇产业规模化、生产规范化提供参考。

关键字:平菇;袋装;栽培;灭菌。

平菇,又称侧耳、耳菇,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易、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平菇的肉质肥厚,有丰富的营养,已发展成为世界性栽培菇类。

1平菇的价值

1.1营养价值

据测定,每百克平菇干品含有蛋白质7.8g,脂肪2.3g,水分10.2g,多糖类69g,粗纤维5.6g, 钙21mg,磷220 mg,铁3.2 mg,维生素 B1 0.12 mg,维生素B2 7.09 mg,尼克酸6.7 mg,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1.2保健价值

平菇性微温、味甘,可滋养、补脾胃、降温邪、驱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平菇子实体能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抑制病毒的合成和繁殖。内含淀粉和脂肪量少,是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平菇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可预防老年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有利防止血管硬化。平菇对植物神经紊乱的调节和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有辅助治疗效果,对肝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软骨病也有一定功效。

2平菇的栽培技术

2.1 选种

平菇品种不同,其子实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也不同,根据我县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生产上常选用广温型品种。

2.2 制作菌种

2.2.1 配置培养基

生产中常用木屑培养基,配方如下:

木屑 100 kg、麸皮 25 kg、米糠 10 kg、石膏 2 kg、 磷肥 2 kg、白糖 0.5 kg、50%的多菌灵 0.2 kg。

2.2.2 配料与接种

制作菌种。掌握水分,即手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下滴,料能成团,落地即散。 配好的培养料用人工装袋,边装边压实,做到料袋四周紧实而无空隙,装好后,两头(或一头)直接用线扎成活结。

常压灭菌。锅内温度达到 100 时,保持12 h,待温度降至 60 时,打开蒸锅,将料温降至 25 左右。

接种。接种箱消毒先用气雾消毒剂(2g/m3)熏蒸,将原种用长镊子搅碎,在无菌条件下,打开栽培袋口,均匀倒入原种块,用塑料扎绳扎好。松紧度以看不到缝隙,但能吹得进气流为佳。接入的菌种块要正好处在扎口中心位置。

2.2.3 培养

低温下堆码层数可达 6 层以上,菌棒上用草帘等覆盖;高温堆码层数不超过 3 层,层与层之间保持 20 cm 的距离。

2.3 准备场地

2.3.1 支搭菇棚,目前采取低温生产,向阳、清洁水源、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地方支搭菇棚,竹片加钢筋混合支架,大棚长 50m、 宽 6 m,棚顶用 0.07 mm 厚的农膜覆盖,外盖草帘或无纺布,棚内顶部悬挂滴管,滴管一头封死,一头可连接在潜水泵的出水口,喷水只能用天然的河水,不能用自来水。

2.3.2消毒杀菌。菇棒未入棚前,进行 1 次彻底的消毒杀虫。可在床面和四周撒上石灰,再用 3%石灰水和高氯氰菊酯 2 000倍液重喷 1 遍四壁及地面。

2.4 制作菌棒

平菇栽培基本上采用熟料袋栽,培养料配制后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然后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栽培方法。

2.4.1 栽培原料

主要原料是棉籽壳加入20%粉碎的稻草。原料配方为:棉籽壳 100 kg,麦皮8kg,磷肥 2 kg,石膏粉 1 kg,石灰 1 kg,含水量 65%。

2.4.2 装袋与灭菌

可选择25 cm×45 cm、厚 20 μm 的袋子,筒袋一头留 10 cm,并用脚踩牢,向袋内装入培养料,四周压实、中间松软,距袋口 10cm处,压平料面束口。

装好的料袋及时灭菌,常压锅灭菌时,最好在 4h 内温度达到 100 ,保持12 h,然后停止加热,利用余热闷闭8 h 出锅。当料温降到 30 进行接种。

2.4.3 消毒接种

先对接种室进行气雾消毒,通风半小时,再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用具。接种时除去较干燥的培养料,然后将菌种填满袋口,再用 2 层报纸封口,扎上皮圈,再接另一头。

2.4.4 菌棒排放

气温为20 左右,菌袋可采用墙式排放堆码,按井字型将菌棒堆叠成垛,堆高6层菌袋; 气温28 以上时,菌棒一律为单行排列,排间距不小于 50 cm,堆高4 层,日夜通风。当气温超过 30 时,菌袋必须贴地单层平铺散放,泼水降温,将料袋内部温度严格控制在 33 以下。

2.4.5 发菌期管理

间隔一周进行倒袋翻堆,若袋堆内温度过高,则提早倒袋翻堆。发菌期间,每周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喷施。

2.4.6 催蕾

当菌丝长到料袋多半时,即可进行催蕾出菇。早晚开棚两头及中央薄膜,中午用井水向顶棚薄膜内外、棚内空间、地面喷水 1 次。当菌袋发菌已达到生理成熟,等菌袋原基有 80%出现时,即可就地墙式码堆出菇。

2.5 出菇期管理

将菌棒相对集中堆码,按单行排放菌袋,一层层堆码成菌墙,每层 20个菌袋,层高 5个,袋与袋之间相隔 1.0 cm。初期进行散射光照,喷水,通风。灰白浅色等品种,可保持原态,让其在透气孔内自然形成菇原基;黑灰色品种,袋料菌丝一经发好,就应在袋两头中央部位用刀片划三道

形,当袋口形成大量原基后,仍以保湿为主,原基体小嫩弱,不需要喷水及大量通风。一旦原基满足了要求,就进入开放式管理,以保证氧气的供应。

进入珊瑚期后,应及时揭开菇棚两边的薄膜,每天喷 1 次水。当幼菇菌盖达到 1cm 以上时,喷水次数要相应地增加,并可向菇体上喷水,在上午十时和下午四时各喷一次。

2.6 采收

平菇成熟标准是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菇盖外缘韧性较好,菌盖不易破损,肉厚、肥嫩。采收时用手按住菇体基部,轻轻旋转就可。 采后应将袋口残留菇体清理干净,接着进入转潮期管理。

2.7 转潮期管理

第1潮平菇采完后,将菌袋停水吹晾5 d,再进行补湿,以后每天喷水1次,进行通风。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再经一周管理,第2 潮菇便会陆续发生。第2潮管理与第1潮管理基本相同。

3总结

平菇是我国目前食用菌生产中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快、分布最广的一种食用菌,市场需求量较大。因此各个因素至关重要,如光照、温度、湿度、生产季节、栽培方式、生长调节物质以及培养料的酸碱性、含水量等对平菇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影响。平菇种植行业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意识,具体从商品性、效益性以及性价比的思维入手,才能提高成功率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