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分析

贾丹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四小学    017000

 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小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相应提升,提升课堂阐述如何利用该概念简化小学语文作业内容,通过统编版大单元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

以往小学语文作业重复程度较高,缺乏系统性设计。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可以从单元维度对作业进行设计。大单元作业设计能够精简作业内容,以大概念为导向,合理选择课后练习题,提升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时间和强度,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一、通过大单元概念设计作业

(一)大概念内涵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形式,编者强调“以系统的思维”、“以单元为基础”的方式进行教学。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应该遵循单元的总体设计,大的观念是整个教学的中心,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该以大的观念为中心[1]。大概念是一门学科的中心思想,它是对具体的生活现象的总结,是一个可以被反复论证和讨论的观点。在表现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组有用的理论、主题、假设、有争议性的意见,可以用词语、短语、句子或问题等来表达;从内容的本质上讲,可以是学科内的、跨学科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与学习过程有关的。

(二)提炼单元大概念

在语言教学大纲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单元内容相匹配的核心语句和常用词汇,并初步确立了学科思想、学科原理和思维方式。同时,结合学情需求、实际应用等因素,从整体上提炼出有概括性和移动性的观点,即是一个大的单元学习观念,并以此来指导作业的设计[2]。可见,大单元是根据单元主题提炼每节课最主要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大单元用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单元主题,快速了解作业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效果。

二、合理设计精简的作业内容

(一)以大概念为导向选择课后习题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包括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等形式,反映了学生掌握单元大概念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单元作业的设计是一种传统的、局部指向大的作业形式。在单元课后题中,我们可以从中挑选出能引导大概念的作业,而其他不相关的则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课后活动来解决。

例如:通过对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四篇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了各种事物,使学生学会以物抒情。课后作业“在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父亲想要告诉我什么道理?”“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都与以物抒情有关,可作为大单元任务进行拓展,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中的抒情内容。

(二)通过大情境整合系统任务群

有效的学习是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创造包括大单元学习在内的大情境,通过情境发展的线索,对任务进行排序,理顺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任务群的描述更加情景化。将同一类型的任务合并起来,将各个任务有机地整合到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境中,从而构成一个系统的任务群。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将感情寄托于描写对象是一种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以描写事物为载体,表达了各自的感情。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设计“借物抒情”的任务群,教师可以总结每一课中借物抒情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总结借物抒情表达技巧。再给学生布置一些借物抒情主题的练笔,通过系统性的任务群练习,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技巧。

(三)设计表现性任务

理解被分成六个方面:解释,即恰当地使用理论和图表,对事件、行为和观点进行有见地和合理的说明;阐明,即演绎、解释和转述,以提供一定的含义;运用,即在新的、不同的、真实的情况下,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洞察,即一种批判的,具有洞察力的见解;神入,即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和世界观;自知,即了解自己的愚昧,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怎样促成或阻碍了认识。因此,有效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应注重在理解六个方面、关注单元大概念的基础上设计表达式的任务[3]。我们可以把单元大概念分解,细化,结合六个方面和课本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表达式作业。

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中,可以通过单元导读和识字教学开展解释教学;通过课文学习和书中给出的课后作业让进行阐明和运用教学,在通过拓展作业设计训练学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运用和洞察能力,通过小练笔,作者课文内容;分析文中具体借物抒情应用,进而洞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得到自己的独特见解,体会作者写作情感,了解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进行改正。

(二)利用作业超市,实现个性化设计

根据学生的回顾自测等作业形式实现“神入”和“自知”教学。

三、作业监控实现个性化设计

(一)开发评估量规,反馈作业设计

在大单元作业设计中,对于开放型和表达型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答,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法,因此,评估工作的质量必须根据量规来进行。由于理解是由六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六个方面发展的测量仪对作业质量进行评估。通过与作业设计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从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方面来设计不同的指标,从而形成评估量规。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使之融入到作业设计中。

例如:《落花生》一课着重解释作者在“落花生”中所写的是什么;并以此阐明学习进度,在完成了大单元作业后,老师运用评估量规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测试。评估效果令人满意的,可以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评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盲目的机械式训练,并与评估量规相结合,找到问题所在,并在作业监测系统中利用作业超时,实现个性化的作业设计。

例如:在《珍珠鸟》一课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写作练习训练学生对实物描述,从课内描写内容为方式迁移到课外,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许多从不同角度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进行练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同时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

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精简作业内容,设计表现性任务。同时,还要利用作业监控工作实现个性化设计,开展反馈作业设计和作业超市工作。

参考文献:

[1]梁俊.课程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一般路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04):29-33.

\[2]苑艳艳.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撬动课后学习方式的变革——“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Z1):18-20.

[3]林亚凤.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3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