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浅谈音乐与古诗词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诗言志,歌永言”——浅谈音乐与古诗词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融合

王薇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为了尝试实现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音乐课和语文课之间的跨学科融合。“诗言志,歌永言”极大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面对诗歌教学应试的困境,音乐课采用了演唱、吟诵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尝试以音律、声势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知识性层面的理解上升为一种艺术审美。教师针对中小学生课本中的诗文,搜集相应的音频材料,创设诗乐相融的课堂设计。让学生置身于诗情的氛围中,并且沉浸于创美、赏美、审美的享受,这样的尝试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音乐、古诗词、融合、美感教育、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教育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从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中来看,特别是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音乐与古诗词在美感教育的范畴下,有一定的互通性和互补性。尝试将两者进行融合,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的感知古诗词的文学意境,领略音乐的美感,陶冶其性情,提高其修养。美感教育以一种诗、乐相结合的方式得以实现。

一、音乐与古诗词融合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尚书.尧典》中舜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诗是表达作者志向的乐章,歌是唱出来的语言,并且诗歌是需要永久歌咏、传唱的。五声是指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它们依附于所咏的歌,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由竹管制作的定音器用来和谐五声的。在古代吟诵和吟唱是古诗词的原生态形式。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很多诗篇的结构都有重章叠句。就是说在相似的框架中,一些重点词汇的改变,推动了诗词内容并产生极大的变化。这样的艺术创作运用了反复咏唱的方法,加强了艺术的表达效果。古诗词在随后的发展中,如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吟诵和吟唱的。但由于作品多是即兴性的口头传唱,没能够及时地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或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作品的记谱逐渐遗失;或是乐谱记法发生演变,造成现今译谱、读谱困难和不准确。种种原因使诗词的音乐艺术形态没有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因此在当代语文课本之中,我们仅看到了文字的存在。目前社会各界,包括各大专业音乐工作者,努力根据史上留有的古谱进行翻译,试图揭开古诗词那古老真实的面容。

2、现实原因

中国的语言有着极大的音乐表现性。汉语“阴平阳去”所形成的上下起伏音调与旋律的高低起伏如出一辙。在诗词中,长短的顿挫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若将贴合诗词意境的旋律,和伴有韵律的节奏进行结合,会使人更直观的、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此外,在古诗词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知识性的理解和渗透。在深入理解诗词的精神内涵上,通常会采用语言引导、字词分析的教学方式,来使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方法显得较为单一、枯燥和乏味。尝试将音乐进行融入,是冲破这种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便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进而推动和达成情感目标的实现。

二、二者融合究竟“融”什么

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实际上是在尝试打破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彼此之间的知识和元素进行吸纳、融合,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表达。以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二者是否能够深入推进,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教学主体和客体都应对于音乐和古诗词融合的内容及要求,有着清晰地认识。

1、“融”意境与审美

当诗人历经岁月,身处某一情景时的所思、所感,以一种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意境。这是形象思维体验出的一种情绪和感悟,是作者思想情感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我们常说的诗词美,就是从鉴赏中领悟到的意境美。同样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中,人们的情感会与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产生共鸣,伴随着遐想并到达某种意境。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都可以产生所谓的“意境”美。当情绪性、抽象性的音乐语言和形象性、具体性的古诗词相融合时,便以一种联觉的方式推动其内容的发展,营造、延伸了作品意境。

2、“融”实践与表达

古诗词有着含蓄、传神的意境,音乐也有着古朴、雅致的乐境,如何将二者巧妙自然地实现融合,另一个关键在于实践。只有在充分理解作品的词、曲美妙之处时,才能以真情意切的方式来演绎和诠释作品。

在文学层面上能够深刻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是演绎古诗词的音乐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作品的表达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层面中表现领域上的演唱和演奏实践过程在,不仅要注重乐句与乐句的衔接,理解诗词与旋律的走向,注重强弱对比与诗词情绪的处理,关注音乐段落的构思,从而通过声音来营造诗词意境的呈现。

3、 “融”精神与传承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因为她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在山水田园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返璞归真、融入田园的真我体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安静与淡泊;在边塞诗中,我们领略到凄美绝艳的异域风情,与豪情壮志的热血青春;在送别诗中,我们体会到留恋、伤感、不舍的思绪。在诗的世界里,我们了解到了广大人间恒有的温情与善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我们可以通过唱、吟、咏、诵,这些直抒胸臆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延续和传承古诗词蕴涵的精神。

三、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二者究竟怎样“融”

1、学科教师的相互沟通与校本教材的编撰

教师如何做好有效指导?首先需要多次反复进行学科老师间的备课教研,语文老师以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等方面解析诗歌内涵。音乐老师需提供可感的、相符的音乐作品。作品先以课本的诗篇内容作为蓝本,逐步可拓展课外的诗篇,从而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理解、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以及用声音旋律去表达。

2、多样化与分层式的课堂教学

采用吟诵、吟唱、声势律动、传统器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分层教学。吟诵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在遵循“阴阳上去”的汉语发音基础上,进行简单旋律的诵读和吟唱。音乐素材多选取于名家的吟诵版本,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创编,随着量的积累,使学生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吟诵套路。吟唱方面,内容可以古诗词合唱作品,专业院校教师翻译的传统古曲等。声势律动方面,在符合诗词格律的基础上进行声势节奏律动,尝试采用节奏对位的方式,卡农式节奏进行或是领读、齐诵等多种方式进行诗词诵读。传统器乐方面,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可以伴唱或是乐队合奏的方式与古诗词进行结合。这种多样化和分层式的教学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的。

3、开展丰富的校园诗歌文化活动

开展以诗歌作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诗会、古诗词音乐会、汉风风采大会、名家讲座等方式,进一步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让学生在歌唱、吟诵、演奏、朗读等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创造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锻炼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以诗育人,以乐润人,以艺养心,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的美育教育得以深刻的落实与实现。

结语:中国的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它语言精练,立意含蓄,意境高远,诗味隽永耐赏,而且富有节奏和音乐感。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化时代的不断推进,学生们的精神需要得以支撑寄托,人格和灵魂需要得以独立。音乐和古诗词的融合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学生人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 赵芷艺《中小学音乐课拓展——浅谈音乐与古诗词融合的尝试》北方音乐,2018第20期

[2] 胡晓明《中国诗所承载的三种精神》文汇报笔会,2019

[3] 刘小龙《浅析歌曲的意境之美》艺术评鉴,2017第 11 期

[4] 陆启威《学科融合究竟“融”什么》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0第 04 期

[5] 王虎林《浅谈社团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神州·上旬刊,2018第04期

[6] 路统洁《在古诗中发展,在音乐中传承——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语文建设,2016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