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

徐坤

杭州世宝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企业不断发展。但在制造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市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使其能够在国际制造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除产品结构调整、设备优化迭代、营销模式创新外,制造业企业要重视管理模式创新,其同样能成为促使企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制造业企业应当积极借助精益生产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精益生产;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

引言

近几年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长,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制造行业的企业普遍特性是成本利润低、人工成本高、管理成本及制造费用占比较大等。当前还有一些制造类企业存在工作分配不均衡、生产标准不规范、产品的生产流程顺序混乱和偷工减料的情况存在。与此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还有比较普遍的物流运输慢、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存在,这都与生产现场缺乏有效的管理相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企业如果想要全面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仅仅依靠当前的管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借助精益生产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生产流程,重新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1精益生产管理的理念

精益生产方式的概念所指的是一种能够带动促进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占有的公共资源、杜绝浪费,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费用,让企业使用较少的成本获得良好的市场效果的重要生产模式。精益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核心是精简工作流程、节省费用,提高市场的反应速度,进一步满足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缩短对客户真实需求的反应时间,努力提高客户的使用价值,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利润率。

精益生产管理理念的应用最早来源于日本的丰田企业,精益生产理念属于一种较为科学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也获得了国际制造业的广泛认可。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可以大幅度节省企业资源,同时还可以缩短生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精益生产管理的模式,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资源生产制造出让消费者满意的商品,这是一种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绩效的有效管理方式。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减少浪费,其中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人员自觉化。准时化生产的应用核心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主体导向,依据市场的实际产品数量需求来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生产出顺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其目的在于可以高效地拉动市场经济。所谓的市场拉动生产,指的是工厂具体的生产行为是以市场的实际数量需求作为目标计划来实施生产。工厂开展生产的各项环节都围绕着订单数量来进行,每个生产工序都根据实际的数量需求来准备材料和配件的数量,不能多拿,产品的生产数量也不允许多生产一件。

自主化概念指的是生产线工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自主发挥主动性,做好产品质量的把控。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如果发生设备故障就需要维修人员第一时间进行修理,及时恢复生产。另外,工人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数量和质量问题,需要主动说明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积极寻求帮助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等于就是把精益生产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整个生产的过程,在生产源头根除这些质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让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发挥出最高的价值。

2精益生产对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性

2.1助力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

精益生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工作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管理思维和模式的创新。精益生产涉及从企业人员结构、组织架构到产品的生产现场的全流程,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对整体架构不断革新,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内部发展需要。同时,精益生产要求企业利用精益生产的理念调控整体生产流程,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此外,为符合精益生产所要求的标准化作业体系和管控要点,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员工教育,进行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对于生产模式方面,精益生产要求企业做到即需即供,基于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量,尽可能减少企业库存,同时,应以市场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研发、生产产品,更好地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实现物料采购和生产计划的创新。另外,精益生产理念也体现在考核机制的创新方面。为确保精益生产工作的有效推行,在考核机制的制定过程中应依据企业的真实情况、长远发展以及精益生产的要求等构建综合性指标,高效地完成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通过精益生产的长期推进与实践,可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需求。

2.2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

现阶段,国内制造企业内部竞争环境愈加复杂,企业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创新,就可能使其发展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所以制造企业需要精细掌控成本,提高生产线运行的快捷性,增强竞争环境适应能力,这是企业精益生产的基本宗旨。将精益生产理念充分渗透到企业生产线运行中,能够明显促进企业生产思维模式的创新,促进企业生态成本的精细掌控,助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不仅如此,精益生产理念的全面执行,还能够明显减少或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不良现象,防止资源大量损耗的情况,形成高效能的良好状态,促进企业生产线成本的减少,确保企业适应竞争环境。

2.3夯实管理创新基础

全员积极参与改善是精益生产的一大特征,所以基于精益生产可为企业夯实管理创新基础。精益生产理念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整合与优化企业现有资源,为实现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更能有效引导企业员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个人能力,还能激发员工创新意识,从而为实现管理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正,这种长期性工作的质量深受企业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影响。基于精益生产,可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为有效实现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2.4精益生产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精益生产来讲,其在内涵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工作方法,第二是管理思想体系。所以把精益生产理念使用在制造企业中不但能够对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进行提升之外,还能够企业管理创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造企业要想在精益生产活动中得到比较好的效果,不但要做好现场生产的规范,还要对人员组织等做好管理,对系统结构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实际上就是做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为了使得相关规范以及改善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切实的制定相关标准,做好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还要做好管理组织以及管理文化、理念方面的创新。第二,通常状况下在精益生产理念进行使用过程中都会根据实际状况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其最为主要的作用是对各种活动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此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要和企业当前发展的状况相适应,有效的实现绩效管理方面的创新。

3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

3.1组织精益生产培训

从经济生产理论的层面来讲,人要始终被确定为核心力量,在以往思维模式的束缚下,企业人员所做工作难以保证完全符合精益生产的要求和标准。所以在已确立现实可行的经济生产目标的条件下,企业就需要在自身长远稳定发展的层面上做出考虑,为内部工作人员实行培训,促使企业生产达到精益生产的状态,为强化企业整体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企业需要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脱离以往思维模式的束缚,建立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的思维模式,基于企业人员技能、生产系统以及技术水平的加提升进行思考、行动。以精益生产理念为指导,制定和落实更加可行的培训方案,保证培训管理的质量成效。企业生产线工人的技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的质量成效,是企业产能加强,技术改进更新、系统升级的必要条件,需要将其确定为精益生产培训工作的首要内容,切实强化企业工作人员的岗位工作技能,培养和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需要将生产线工人的岗位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确定为精益生产培训中的要点。企业应当主动向广大员工说明精益生产所涉及的必要条件,从客观角度看待生产线工作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有效培养所有生产线工人精益生产的意识和习惯,使其能够以高度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参与保护工作,明显强化企业工作人员自主发展的能力。需要以主动态度建立和落实层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基层生产线工人、技术员以及质检人员等工种建立有针对性的层级化的精益生产培训体系。不仅如此,企业管理者还需要改进和调整培训项目,以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思维模式的创新,促使企业管理更加具有标准性,进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成效。要想从根本上有效防控企业管理在精益生产方面的影响,企业就需要积极组建跨科室合作团队,把企业和工作组不同工作水平的人员进行集结,培养和发展明确精益生产内涵的示范性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助力企业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

3.2明确精益生产目标

虽然实施精益生产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但企业现状不一,难以适应模式化的精益生产体系。为提升精益生产模式的有效性,切实完成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基于实际,认真分析内外部环境,发现自身优势与劣势,明确精益生产目标。在目标设定过程中,企业应当基于精益理念,从生产目标设定入手,综合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管理效果、人才储备和资源基础,以管理创新与精益生产的有机融合为方向,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与自身能力的目标,指明企业管理创新、升级转型的方向。目标制定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实际生产出发,可以首先建设精益生产的示范小组和生产线,全面构建标准作业方法,运行、维持、点检评价机制和改进目标等精益生产过程;其次建立更加精细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覆盖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借此加深全体员工的认知,建立精益生产的土壤和氛围。第二阶段,不仅应当基于精益生产的示范小组和生产线的现状进行目标调整,全面实行精益生产,更应当将精益生产理念拓展至企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文化建设、供应链革新、物流改善等企业生产过程的全方面,保障企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3通过价值流程图、标准作业,查找企业浪费点

制造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零部件加工、装配、试验等各个生产工序的价值流程图、标准作业等方面的精益生产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以车间班组为单元,针对不同车间的生产特性,绘制价值流程图,进一步找出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浪费节点,针对存在的浪费问题一一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行下一步的探讨,找出有效的改进和节省措施,全面实现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工具的有效应用。从生产的小单元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班组具备生产流程管理和成本的节约意识,科学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精准制定各个班组的生产计划及目标,以精益生产管理为核心点,挖掘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潜力,努力分析其中可能改进的节点,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配合,以此来获得更好的预期效果。

3.4打造精益生产管理体系

构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影响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性考量,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管理策略,进而实现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

3.4.1组织精益生产培训

精益生产理念的应用,将会为提高生产有效性提供辅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积极组织精益生产培训,从培训、改革和创新的角度出发,为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做好准备。在此环节,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导入和践行精益生产思维,以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和生产设备与技术应用有效性为目标,制定培训计划,进而实现有的放矢的培训和管理。精益生产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集中在一线生产人员培训和管理培训两个方面。一方面,组织开展一线生产人员的精益生产培训,应着力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逐步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水平,产出专利性强、附加值高的新型产品提供保障。比如:建立阶梯化人才培育体系,对普通生产人员、核心技术人员、质检质保人员进行个性化精益生产培训,推进全员自主改善,提高一线生产人员主动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管理人员的精益生产时,需重点关注他们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管理行为的标准性,从而为实现有效管理提供辅助,比如引导管理人员建立精益价值观和管理思维。

3.4.2开展精益组织管理

精益生产理念应该展现在制造业企业组织管理创新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所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开展精益组织管理,为推进精益理念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此时,企业管理人员需创新管理体系与模块。比如:建立以改善工具模块、评价体系模块、文化理念模块为基础的精益组织管理模块,优化现场、体系、制度改善和文化变革工具,建立先进性实用性强的评价机制,并基于精益生产构建“工作=作业+改善”的企业文化,让精益生产切实融入企业管理创新。

3.4.3创新精益管理方法

为有效打造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人员还需要对精益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在此环节,相关工作人员需根据企业的现有管理情况和管理方法种类积极改进和创新,进而打造出更适合企业精益生产管理需要的方法体系。创新管理方法时,管理人员需促进企业产品与服务价值增值,为实现市场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奠定基础,更应该不断完善管理方法体系,为真正地达成精益生产管理目标做好准备。比如:建立平准化生产体系,优化班组管理方式,启用3S管理与安全管理技术等。

3.5建设精益生产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精益生产理念的全方位渗透,企业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从思想层面创造培育契合精益生产的土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不断优化企业文化建设路径,丰富企业文化形式,打造多元企业文化,丰富精益生产管理的内涵。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将“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企业人才”“问题就是财富”“改善=发展”“精益生产推动利益最大化”等精益生产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当中,构建更加科学全面、指向性更强的企业价值观念,借此进一步加深员工对精益生产的理解,促使每一名员工奋发努力,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精益生产原则,推动企业管理模式、人员架构等方面的革新,实现企业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企业管理人员应以精益生产的思想衡量文化管理工作,实现企业文化体系的改善与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结语

我国近几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对于制造企业来讲,在发展过程中有效的使用精益生产理念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中充分的对精益生产理念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单志豪.精益理念下的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分析[J].财经界,2021(32):50-51.

[2]林伟华.精益生产在电梯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冶金与材料,2021,41(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