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技术标准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水利技术标准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董秋涵,纪晓磊,张凯

骆马湖水利管理局新沂河道管理局,江苏 徐州 新沂22140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多等特点,且水利工程建设受实际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在工程建设开展过程中,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要以现实情况为基础依据,对水利技术标准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水利项目能够达到预期质量与效率。下面本文就水利技术标准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水利技术标准;作用;影响因素

1水利技术标准的作用

1.1提高水利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指的是水利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按照水利生产工艺特征、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加强管理风险事故,高度重视控制整个经过,不断优化和改良,以此创立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有助于加快建设安全文化的速度,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整体能力和水平。

1.2提升水利生产经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建设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基于评估风险、分析危害要针对于施工现场设施设备提供详细的要求,加快落后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淘汰的速度,尤其是会对生产工作安全性产生危害的装备、技术和工艺,对安全生产素质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和解决,从而整体提升水利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安全技术水平。

1.3控制预防风险,减少事故发生

通过建立标准化安全生产,能够系统的评估和识别危害要素,建立相关的预防方案,加强排查安全隐患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性,可预防和控制危险源,从而对事故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降低,将传统事后处理朝着事前预防方向不断转变,从源头上消灭事故,以此确保国民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1.4创立长效机制,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水利生产经营企业在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时,要求各个作业环节、各个部门、各个生产岗位的作业环境、规则制度、安全管理、各种设施设备需要与国家制定的标准规范和法律规律相适应。此工作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全面性、系统性,要不断纠正工作中的临时性、阶段性和随意性,有助于创立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2水利技术标准构建原则

2.1系统性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人、事、物多项要素。这些要素处于不同的层级,各有各的定位,各有各的秩序。管理体系是多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组合体。构建的管理体系必须梳理并完成要素之间的关联,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2.2有效性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各种要素之间的正常运行,使工程管理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规定的要求开展,也能满足各级管理者对工程正常发挥效益的期望。

2.3动态性

水利工程管理活动本身是连续的、循环的,管理体系在其中循环往复,具有动态的特性。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管理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体系应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特性。

3影响因素

3.1人的因素

首先,施工企业管理层是施工质量管理的中枢,引领和规范每个项目施工团队,更是施工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其次,施工项目部技术人员领导和规范施工现场的施工工人。施工工人是施工质量的操控者。再次,质检员、材料员是施工质量控制者。最后,施工工人是施工质量控制的践行者。所以“人”是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最主要、最重要的因素,控制“人”尤为重要。

3.2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是建设水利工程的物质条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合格的建筑材料才能建设出满足质量标准的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前提。

3.3机械因素

在工程施工初期,应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根据水利工程结构形式特点和施工现场条件,结合施工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遵循经济上合理性、技术上先进性、性能上可靠性、操作维修方便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选配施工机械的型号、种类、数量,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效能。

3.4环境因素

水利工程环境因素分为地质水文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环境因素是制约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河道上水利工程( 地质水文环境) 必须围堰导流和基坑排水,否则不具备施工条件,施工质量更无从谈起。高温天气混凝土施工,拌合料水分蒸发,其和易性降低,成型混凝土内部水化热不易散发,易产生干缩裂缝,混凝土早期脱水,影响后期强度。

4水利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模式

4.1自主研发

一是内生性。技术创新不依赖外部支持,完全凭借自身努力和独立研发取得技术突破,在技术突破后知识与能力的支持也需要自主进行,这就是自主研发创新的内生性。二是高风险性。先进技术的获得从来不是轻而易举,尤其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所以研发难度高,而且随着创新成果的传播,技术创新周期缩短,所以自主研发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三是复杂性。在自主研发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必须等到创新绩效提高到足以抵消投入成本地步,作用时间更长、过程更复杂。四是超前性。创新主体对市场预期必须超前,否则研发成功时已成为落后技术,研发的付出也失去意义,所以对于市场的预测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才能指导研发进程和未来发展。

4.2合作研发

通过与技术先进的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依托外部知识实现技术创新,例如委托开发技术、产学研合作等,这种创新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具备先进知识的企业、科研院所非常多,某种技术并不限于一家企业或一所科研单位所有,随着知识格局变化,创新要素愈加分散,呈现创新主体多元化趋势。二是风险分摊。由于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借助外部知识研发合作,风险成本不由一家企业或一所科研机构独自承担,而是相互合作各方共同分摊,因此对于其中一方而言风险相对降低了。三是优势互补。在合作创新的各方之间,各具特长和优势,例如企业方生产应用经验丰富,与用户市场联系紧密,科研机构研发力量雄厚,掌握较多的前沿知识,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吸收自己欠缺的知识,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四是资源共享。研发各方一旦达成合作关系,创新所需技术、人力、财力等会成为共享资源,难以为一方所独占。资源的共享降低了创新风险,弥补了各方的不足。

4.3其他途径

其他途径技术创新包括通过引进技术、购买国内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造等途径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是指从国外购买设备、工艺、专利等,使技术创新主体快速拥有先进技术。购买国内技术是指从国内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购买先进技术(专利、工艺、设备等)。消化吸收是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复制、翻译、应用等,广义上包括对现有知识成果的吸收、利用等。技术改造是指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产品等)改造落后的技术。上述创新途径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创新形式多样化,包括直接应用、模仿、反求、集成、整合等多种形式。二是创新周期短。与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相比,主要基于成熟技术的吸收利用,所以创新周期短。三是依赖性较强。因为周期短、见效快、选择多且易实现创新,所以易形成路径依赖。水利行业自主研发创新率较低,合作研发创新率也不是很高,大量的技术创新属于研发创新以外的其他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技术标准有利于提高水利管理能力,这已为水利管理实践所证实,然而文献对水利技术创新途径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水利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模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尤其是结合云平台技术、BIM技术、3S技术应用案例很好地诠释了水利技术创新对提高水利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等.数字孪生流域:未来流域治理管理的新基建新范式[J].水科学进展,2022(05).133-135.

[2]喻蔚然,等.水库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3]吴义泉.江西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水利科技,2019(03).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