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形象深刻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黛玉形象深刻性

马婧

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    

摘要:本文尝试引导学生立足《红楼梦》中的典型形象——林黛玉,试从深层方向分析林黛玉形象中蕴藏的深刻性,通过查阅作者创作《红楼梦》时的个人际遇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挖林黛玉形象中所寄寓的作者理想和其所折射的时代意义,这一点与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的“知人论世”相呼应。希望本文能为高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中鉴赏文学形象的任务落实提供些许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林黛玉;深刻性;知人论世

曹雪芹在创造黛玉形象时,颇费了些许心思,由黛玉身上的某些典型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曹公的影子。故而笔者建议,我们不妨借助高中语文教学常用的知人论世法,通过搜集《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曹公的生平际遇,来剖析黛玉形象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

一、知曹雪芹之落差人生,悟黛玉之“叛逆”性格

黛玉身上有着一个尤为突出的特质——“叛逆”性格,即敢于挑战世俗,蔑视“仕途经济学问”,对于为封建礼教所不齿的《西厢记》、《牡丹亭》,黛玉赞其“词句警人,诗香满口”,这些观点行为皆与时俗格格不入。按理来说,黛玉生于钟鼎书香之族,母亲是金贵的贾府千金,父亲是学富八斗的探花郎,黛玉自小被当作男子细心栽培,入贾府前就看完了《四书》,接受了男子的科举教育内容,她自该是信奉仕途经济那套理论才是,但偏偏当宝钗、湘云、袭人等人苦劝宝玉读书入仕时,黛玉却从不干涉宝玉的选择,一方面因着她对宝玉纯粹的爱,另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脱不了干系。

黛玉看到风光一时如父亲林如海,祖上世袭侯爵,本人科第出身,怎奈风云变幻,还未等及有更多作为就早早病逝扬州,林家亦顷刻间崩塌,如此经历让黛玉练就了一双通达智慧的眼睛。她从与贾府上下朝夕相处的细枝末节中,看到皇帝对贾府这样的开国勋贵的忌惮,感知到皇恩的诡谲多变,预知了末日的到来。贾府只因在皇权斗争的漩涡中心没有正确“站队”,就成为举家覆灭的导火索,可见当时官场斗争的复杂黑暗。关于这一点是有现实依据的,先看《红楼梦》写作背景:它成书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的清政府沉溺于“上朝天国”的虚幻统治中,上层统治阶级内部整日勾心斗角,官官相护,并未意识到整个王朝即将被快速变革的资本主义世界抛在身后;再观作者个人际遇:曹雪芹的先世是皇家包衣,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独曹家接驾四次’。不过曹家显赫百年的荣华富贵,也随着康熙皇帝的统治相始终了。

由此可知,曹雪芹正是借助黛玉,把自己从封建贵族相互斗争的祸变中看到的封建制度的腐朽堕落展露无疑,也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腐朽现象(贪污行贿、强取妇女、高利盘剥)的态度铺露而出。因此说,黛玉的清高即曹雪芹的清高,黛玉在那个时代的孤独感即曹雪芹的孤独感。黛玉观物察事如此通透,自是不与世俗同流,可生于俗世却不流于世俗的人,注定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在任何时代都将是孤独者。黛玉书下“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一句,成为这群时代孤独者“纵使清冷一生,也决不迈向浊沼”的精神写照。

二、论时代之封建性,悟黛玉之浪漫情怀

在那个婚姻是“父母之命”的时代,黛玉带着少女的天真烂漫、诗人的纯澈高洁,和宝玉发展出一段缠绵悱恻、至真至纯的自由恋爱,也是一场极具反封建意义的爱情。他们用这样一段隐秘又热烈的自由恋爱,坚定地向世人宣告一种恋爱观的成形:真正的爱情当抛去一切杂俗,从心丛德!可惜时代没有听到他们的呐喊,也没有在意他们的挣扎,他们相爱了却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祝福,爱得再如何痴情癫狂也无济于事,他们的悲剧结局在那个男女没有婚姻自主权的时代早已注定。

曹雪芹在创作黛玉这个形象之初就融入了自己对理想爱情的理解,他用从心底呕出的血墨塑造了这样一个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理想化人物,既赋予了她绝世的才情,又令她养在深闺、怀才不遇,既让她遇上志同道合的爱人,又令她日日在误会中以泪洗面,最终泪尽夭亡,因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结果,黛玉的酸楚也是曹雪芹的酸楚,黛玉的无力也是曹雪芹的无力,这便是古往今来所有理想主义者需要承受的重压。即便如此,曹雪芹依旧用宝黛沉痛如斯的恋爱悲剧向读者揭示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吃人的本质,有力控诉了封建家长的专制无情,同时发出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呼吁。可以说,黛玉形象的成功塑造凝结了曹雪芹理想化的精神追求。

三、高中长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措施

在高中教学实践操作阶段,应当如何落实“黛玉形象深刻性”有效课堂教学?笔者建议,教师可通过选取《红楼梦》中与黛玉相关的经典文段,利用“知人论世”法,引领学生通过将梳理黛玉形象特点与回溯时代背景相结合,进一步体悟形象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性。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相信学生对黛玉的了解会逐步深化,此时,不妨要求学生在内化本节课所学鉴赏方式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给林黛玉写一封信,以书信的形式,在抒情对话的氛围中呈现他们对黛玉形象深刻性的解读,如此更有情境性和代入感,便于学生拥有更多空间展现出独有思考,也利于教师后期跟进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成果。

综上可知,黛玉形象深刻性的解读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是个较为有效的切入点,希望本文思路可以在具体授课情景中得到进一步地利用和检验。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2]傅海勤,蒋雁鸣.人生自是有情痴——《红楼梦》“宝黛爱情”主题阅读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08)

[3]薛秋江.林黛玉一个悲剧时代的叛逆者[J].理论界.2004(11)

[4]蒋和森.《红楼梦》爱情描写的时代意义及其局限[J].文学评论.1963(12)

[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英]爱·莫·福特斯·陈炳文(译).小说面面观.[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