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在当代装置艺术中对“空”的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无用之用——在当代装置艺术中对“空”的理解

谢雨泓  

西安美术学院  710000

在本次学术月中,多次提到了的概念。比如在颜骏老师的《无声”“无我”“无用”——关于什么都没发生的音乐,和没有用的艺术》中对无用、无意义的定义和理解,在马晓威老师的《公共、艺术与城市》中,对城市建筑建设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阐述和对艺术家Rachel Whiteread作品的解读,还有在教授Edy Ferguson的《爱于忠诚》中对当代行为艺术和绘画作品中无意义的表达等等,无意义”“无用其实都是对的表达,并且体现了在当代艺术中对这一概念的重视。

在当代装置艺术中,的存在变得尤为重要,仿佛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存在,它构成了一种框架或者是状态,甚至演变成了艺术家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态度,很多艺术家也以无意义这类概念来标榜自己和自己的艺术作品。也确实给予得艺术作品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艺术中的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先不说当代艺术,我们从传统艺术说起。在传统音乐和绘画中的通常被叫做间歇和留白。这种间歇或留白并不是无意义的或者无用的,反而起到一种修饰、放松和烘托氛围的功能。但是这种并没有具体的定义或者塑造,只是一种对于空间或者时间上的延迟或者模糊性的表达。而当代装置艺术对的体现则更加激进和具体。艺术家会给赋予超脱于的意义,甚至会营造出一种全空的画面,就比如说约翰凯奇的《四分三十三秒》,艺术家赋予超脱于无、没有、空气、透气的意义,并将与观众的互动也加入其中,由于观众声音的加入而产生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作品增加了更多的可读性。

艺术家对于这一定义的再塑造,我觉得这是一种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作品中不可言说和不可表达的微妙部分的增加,是对作品想象空间的扩大,使得作品更具有一种不确定的魅力。这种魅力可以让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使得每个观众观看后都有自己不一样的解读方式,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感受。在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同时,观众也对艺术品进行了重新的塑造。就像Edy Ferguson所说的艺术品是会在展览过程中不断演变的,艺术家单方面表达的扁平感,会在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中变得立体和丰富。也有如艺术家Rachel Whiteread作品中给观众传递的什么都没有呈现是否也是一种什么都呈现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意思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给人便利,发挥了它的作用。这里的是一种框架,是给艺术创作提供的主题,这个正是艺术家有意留下给观众进行填充和思考的空间。的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是从本质意义上取消了艺术品通过客体媒体表达和再现,艺术家相当于给出了一个半命题作文,将作品的思想阐述交给观众。这时观众相当于一面镜子,将自己的主观思想投射到作品中去,在看作品的时候就像是在看自己,使作品概念的呈现和互动交流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俗话说免费的东西是最昂贵的东西,那么是否又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呢,就比如这种是艺术家所展现给观众的一种平台或者容器,来承接观众给作品带来的更多的观念和思考并将其纳入作品当中,体现的是一种观众对作品的主观塑造与观念的填充。也就是说艺术家在艺术形式上表达的,是对观众观念影响的的承接。而观众观念对作品内容赋予的也是对艺术家作品创作观念的补充阐述。这种观者观念的渗入也使得艺术家的作品阐述形成一种后置合理化的状态,并可能会造成作品所带来感受和影响超过艺术家所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

在这种观众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模式下,思考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来得更加的重要。这是因为并没有确定的终点和答案,作品的意义往往在于观众对于作评的无限思考,就像是没有答案的猜谜游戏,去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游戏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我们在观看作品时,艺术品所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和思考可能比艺术家的自己阐述更加重要。南布.斯伯露说过:空对于我来说是新的自由。我想之所以是新的自由的原因是因为给观众留下的巨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是对艺术固有条框的打破。将艺术家单一的、灌输式的艺术概念输出观众的被迫接受到艺术家在作品中主动留白来让观众的思想融入其中。观众越多所吸纳的观念也就越多,最后使得无意义的作品具有了无限的意义。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种泛滥也很容易造成作品意义表达上的不明确,并不是所有艺术家对的表达都点到即止,往往会造成假大空的局面。艺术家给出一个过于空泛的,而这种并无法与观众进行很好的连结,最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生成一种神秘感,让观众误以为当代艺术作品就是无法理解的,而艺术家反而在这种观众无法理解的状况下自我陶醉,形成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命清高。使得艺术脱离大众,造成观众对当代艺术不必要的误解。

但是这种误解在艺术的生产过程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的误解并不是浅层的不理解、不接受,而是有目的有价值的误读。这种解读在作品的阐述和表达方面可以给艺术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见解,为作品对的塑造和思考产生新的定位和意义,给作品创造出新的积极的价值和另类的思考方向。

地区文化也对的塑造有主观塑造的作用,世界各地都有对的不同理解,就拿中国和日本举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被叫做一种禅宗的体现,而在日本则体现为一种侘寂观念。但是不管是禅宗还是侘寂都是不同文化对的在地性转变,会带有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观念,所以在各种迥异的文化背景下会对有着不同的阐述和理解。而这种文化底蕴的不同自然也会影响到不同身份背景下的艺术家对于这一概念在艺术作品的呈现和塑造,这种不同也使得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当作品和观众属于不同语境的情况下时,大家对于作品中的的理解差异也更加巨大,观众会将自己文化语境下对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感受加入其中,形成奇妙的文化碰撞。的呈现也试图超越语言所造成的艺术困境,想给观众传递一种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

这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广泛运用和重塑,是当代艺术形式的变革与发展,的意义不再是无和没有,而是注入更多的空间与思想但只是通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形式使得作品更加灵活与多变,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这一概念使得观众的观念能深入作品,而不仅仅是艺术家观念的单方面表达,这种观众与艺术家思想的交流与融入使得作品所表达的意味更加深厚,是一种作品语义的扩大。观众思想的加入所形成的作品观念的后置性现象,和作品中的对观众思想的承接,也使得作品的阐述更加完整与丰富。不同文化中对的理解的思想碰撞也让艺术作品相比于单一观念的表达拥有了更加独特的体验。

艺术中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任何文化、语言或时代因素的,因为它们不依赖于特定的符号和象征。相反,它们更着重于艺术家对材料和形式的探索,以及对视觉和感官的挑战。这种无意义往往会让观众感到困惑或者甚至引起反感,但是它也可以成为观众思考和探索艺术的契机,让他们更深入地探寻艺术的内在世界。无意义部分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也存在,例如,在音乐中,一些循环、噪音和无规律的声音也可以被视为无意义部分,但它们通常会带给听众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情感体验。总之,无意义部分在艺术中的作用是多样复杂的,它可以挑战和启发观众,也可以引领新的视觉、感官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