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中华母语音乐剧式小品建构 ——以《沂蒙山小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跨学科中华母语音乐剧式小品建构 ——以《沂蒙山小调》为例

庞美仑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近年来,跨学科教育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政策文件学术会议中,本文主要简述中华母语概念,以及基于人音版七年级《沂蒙山小调》的跨学科音乐剧小品《沂蒙红嫂》为例,探索新的可实行的跨学科音乐教育形式——音乐剧式小品。

关键词:音乐剧式小品;跨学科课程;沂蒙山小调

一、创作背景

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确立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音乐剧很好地能将此三个方面贯通,西方音乐剧曾被界定为:一种具有完整戏剧结构并包括各种音乐形式(歌曲、乐队、舞蹈、对白)的通俗艺术样式。但一部完整的音乐剧需要大量练习、排练、走台,内容包含表演、声乐、舞蹈等等,演出时长2小时左右,不太适合中学生实际学情。那么,或许将音乐剧创新成音乐剧小品的形式更适合一整个学期的排演

辞海是这么解释小品一词的,小品是一种短小的戏剧。特点是容量小,人物少,场面简单,剧情紧凑。内容以小见大,注意迅速感应时代的脉搏,揭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基于此,音乐剧式小品内容适中,排练时间充裕,演出时长不超过1小时,更利于中学生的学情。基于以上来进行跨学科音乐课程的开发,在表演排练过程中有助于多项能力发展。山东临沂第一实验小学曾改编《火光中的繁星》一剧,学生们表演自然,演出状态积极,不亚于专业音乐剧演员,因此我觉得为期一个学期的音乐剧小品是可行的。

中华母语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域相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蕴含中国智慧、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各类音乐文化的总称。这是一个类主体概念。因此,《沂蒙山小调》这一音乐作品更贴近中华母语这一概念,选择《沂蒙山小调》的原因有二:其一,[1]《沂蒙山小调》有浓烈的红色革命色彩,又是山东地区著名的民歌小调,歌曲创作背景为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其二,笔者为山东临沂人,从小在红色革命区耳濡目染,对《沂蒙山小调》以及红嫂文化十分了解,利于本次创作。

结合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戏剧板块相关要求决定将音乐与戏剧有机结合,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挥跨学科优势,将音乐剧与语文、信息技术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听觉艺术和直观的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编、唱、听、看、表演等多种形式,真正体验和理解音乐,在准备过程中提高相关的文化素养。

二、项目式 STEAM 跨学科音乐剧小品案例《沂蒙红嫂》

课程项目主题 沂蒙红嫂

教学对象与组织形式 初中阶段学生,可根据学生选修情况跨班级开展课程

课时安排 社团课或课后服务课约一学期,十课时。

项目分组方案和研究对象将全班学生分为6分别为:红嫂、八路军、日本鬼子、摊贩、红嫂婆婆、柴火铺老板,每个同学选择感兴趣的角色成为一个小组,设置A、B两组,结合学生报名情况,也可分成更多团,但每团需有A、B两小组,对照小组更利于学生相互学习,舞美设置、服装道具上需一致。

故事梗概: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共产党在沂蒙山区开展具体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日军的侵略,信息传达并不及时,因之前我军身负重伤的泉子因缺水晕倒在地,被来挖野菜的红嫂英子遇到并救活,两人有了联系,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此产生,那就是,靠红嫂英子来传递信息,传递的暗号就是沂蒙山小调,就此展开了一个惊险的信息传送故事。

核心目标:

初步了解沂蒙红嫂文化背景以及沂蒙山区音乐特色,以期用音乐剧式小品沂蒙红嫂提升学生母语音乐能力可以完整的演出整剧。

衍生目标:

了解沂蒙红嫂意义相关背景文化以及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例如沂蒙山在哪,发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代表歌曲、相关红色文化有哪些),分小组熟悉负责角色相关歌曲、台词、形体、表演,并组织排练;通过资料搜集聆听、讨论等方式感悟体会每个角色的特点通过剧目的表演提升学生音乐方面的创造、表现以及合作能力;除音乐之外,在语文(台词发音、剧目编写)、舞蹈(形体)、地理、历史(相关红色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

涉及学科领域 音乐、政治、地理、信息技术、语文、历史、舞蹈

教学过程简介

第一课时语文、历史教师共同主持课堂

课前:学生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

课中:

1.(历史教师主持)带领学生讨论沂蒙红嫂代表内容及其意义;

2.(语文教师主持)向学生介绍剧目概要详细解读剧本并负责分组

3.(音乐教师主持)发布对应角色的谱子

课后:分小组练习

第二课时:音乐教师主持课堂

课中:

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音乐学习软件及其应用方式

并分组检查各个角色的练习水平,两组的同角色演员前后表演,以期对照学习,自评、他评以及互评

课后:小组各自练习并尝试第一次完整排练

第三课时:学生主持课堂

课中:A组完整排练整剧,B组全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看感受以及建议教师对该作品进行总结,适量补充

课后:A组修改课上问题,继续排练,B组下次准备

第四课时学生主持课堂

课中:B组完整排练整剧,A组全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看感受以及建议教师对该作品进行总结,适量补充

课后:A、B组修改课上问题,继续排练

第五课时美术教师主持课堂

(美术教师主持)依据剧本、演员形象等确定所负责角色的服装、道具、妆发

第六课时舞蹈教师、信息教师主持课堂

道具初尝试并跟随舞蹈教师学习舞蹈动作

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录制舞蹈影像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课后:尝试完整记住舞蹈动作

第七课时舞蹈、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主持课堂

课前:尝试带道具完整地跳出整个剧目

课中:

  1. 舞蹈动作抠细节,舞蹈教师负责指正不足
  2. (信息技术教师主持)教师帮忙录像并裁剪好发给学生

课后:各小组排演

第八课时音乐、信息技术教师主持

课中:

  1. (音乐教师主持)完整观看小组展示其音乐剧表演成果,给出最终建议,确定走台位置

2.(信息技术教师主持)完整录制

课后:各小组完整排练

第九课时-同上

第十课时-最终排演

项目成果展示方案 初期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分期发布《沂蒙红嫂排练视频、相关图文以及本剧知识科普,后期在学校小剧场,分组分时段演出,有条件可以联系市区大剧场,面向社会参演

完成演出,刻录CD,全校观看并共同讨论本次音乐剧中母语的意义和作用

三、总结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母语音乐剧式小品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寓教于乐,母语音乐文化与戏剧的有效结合也打开新的教学思路,作为一名未来的音乐教师:我们可以用本民族的民歌等音乐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素材,树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审美观和教育观出发,培育中国耳朵,在这之前,我们教师需要高度认可本民族文化,多出去走走,看看,自己先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带来真知识。

参考文献

[1]汪洋逸航.初探STEAM教育视域下校本跨学科音乐课程的开发——以八年级项目式跨学科音乐课程《一带一路音乐之声》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22,(03):43-50.

[2]章峻源.创新性母语音乐教育路径探索——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与表现手段的编创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20(03):231-234.

[3]刘中瑛吴刚.基于母语音乐文化的音乐剧教学探索——音乐剧《五姑娘》一课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04):3-5.

[4]梁晓娜原英超.小学音乐三位一体沉浸式节奏训练策略[J].现代教育2020,(09):57-59.

[5]张小涵.江苏省苏州中学《音乐剧课程》教学尝试与实践[J].中国文艺家2018,(11):154-155.

[6]杨佳.本土音乐剧中戏曲音乐剧创作模式探究[J].戏剧艺术2022,(03):132-140+189.


[1] 王小岩,苗颀.感悟山东民歌的淳朴、清新——记歌唱教学《沂蒙山小调》[J].大众文艺,2011(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