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互动型课堂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小学语文互动型课堂的构建

王晶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冷云小学

所谓互动型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托提问、对话等来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关注教学内容,双方相互协作、互相尊重,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共同为学习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二、互动型课堂构建的意义

首先,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有效推进的前提。小学生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的课堂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构建互动型课堂,教师须调整或改变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

其次,彰显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互动型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不成熟,受外部环境和个人兴趣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管采用哪种课堂构建方式,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的效率。互动型课堂的构建能够带动高效灵活的课堂建设。在互动中,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他们会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学习、思考。互动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能够让学生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互动积极性较低。立足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当前的互动型课堂构建在循序渐进中不断突破,但从课堂构建的实际来看,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积极性仍不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互动方式,兴趣不高,师生之间出现隔阂。

第二,互动形式相对单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形式以“提问—问答”为主,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在“提问一问答”形式中,以目标性的问题为主,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意识比较弱。问题不能有效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致不高。单一的教学互动形式无法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气氛比较压抑,不利于教学互动。

第三,教学反馈有待加强。

三、构建互动型课堂的策略

1.情境创建,激发互动兴趣

依托情境创设搭建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现有的网络资源入手,充分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图片、视频等与教学结合起来,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契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师生创设更多的互动空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来。

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主题——雷锋精神,并以此作为互动话题。教师可通过板书的方式,将雷锋精神的内涵写出来,并让学生对“雷锋精神”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想法进行汇总,并针对雷锋精神的内涵进行提问:在课文中,对应雷锋精神的事例有哪些,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并举例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对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对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奉献、为人民服务等精神有了更深入、更充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的,完成互动教学。

2.提问引导,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反思不够,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既要结合课文中的教学重点,又要将课外知识融入其中,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

例如,在《中国美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民俗文化入手,对传统美食的传承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参与的意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所讲内容,收集课外资源,将美食的图片和视频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各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食有哪些?请大家根据课文中的内容举例说明。

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中国美食?美食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3.师生对话,提升互动质量

师生对话是指在传统的问答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延伸的思考方式,通过问答和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剖析。

例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对话,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构建课堂教学的框架,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结合本文的特征,可进行如下对话:

师:秋天的雨和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描述的?

生:秋天的雨是绵绵细雨,一场秋雨一场寒。

师:雨与季节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生:雨意味着季节的变化。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农民的收成会更好。

师:因此,我们要感恩自然的回馈,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在一问一答中,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逐渐增强,互动的效率也逐渐提升了。

4.小组讨论,构建多层互动结构

所谓多层互动结构,是指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要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思考,结合学情合理设计问题,既要体现课内的主要内容,又要融入生活、社会层面的相关知识。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从小组合作到师生对话,从提问引导到情境创设,不管是外在引导还是内在激发,教学手段都应当灵活多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托优质的互动渠道,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