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张钧

422429197209126816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各地编制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取缔大量网箱养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施用药减量和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初步形成从源头管控、过程引导到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路线。但由于养殖主体分散、数量众多,行业污染治理仍缺少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导致污染防治措施效用未能有效发挥。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消费量大幅度增加,水产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未来水产养殖业将朝着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值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高产高收的同时,也在高排放,加上养殖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高蛋白饲料、杀虫剂、杀菌剂以及微生物制剂等,且存在大量抽取地下水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加剧了环境污染。养殖环境污染也会影响水产品品质,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乃至突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养殖产业绿色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必须在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加大跟踪检查和监督力度。现简述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

1水产养殖有机污染相关论述

1.1水产养殖现状

水产养殖业要求以较优越的水域环境条件为基础。传统水产养殖业管理模式简单,多是生态放养,对环境影响较小。但随着市场需求扩大,水产养殖场数量、规模和科技水平均得到迅速发展,产品经营模式也逐步向高密集、精饲养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由于饲养户大量使用动物饲料、化肥、药物、环境改良剂等高投入品,超出了正常饲养要求和水域自净能力。且由于过度放养造成了放养密度远大于正常水域环境容量,导致地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大量上升、水域自净能力降低、底泥污染、细菌病毒大量滋生,最后导致整个饲养水域环境污染。同时,饲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进入到开阔水体中,对附近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工业、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都带来危害,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尖锐冲突。

1.2水产养殖水环境污染原理概述

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水环境污染的防治关键在于限制水体环境中的氧浓度和减少水体环境的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大多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有机质,一般状况下天然水体本身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但如果有机负荷超出天然水体的自净功能承担范围,则可能会改变水体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进而造成水体环境污染。同时,水域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发生相关化学反应时还会消耗水域环境中的溶解性氧,由此造成水域环境的自净力减弱甚至消失;此时有机污染物开始进行厌氧态化学反应,并生成还原作用气体,从而影响水体生物的繁殖,并损害水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2污染来源

2.1饵料代谢物

为获得高产,养殖者投入的饵料通常包括商品颗粒饲料、农产品(大豆、豆粕、麸皮、玉米等)和天然饵料(由有机肥和无机肥培养而成)。在集约化养殖的水环境中,微生物分解、净化及水体自净功能都相对较弱,养殖代谢产物增多,会直接污染养殖水环境,加大污染外部公共水域的风险。

2.2药物滥用

现代高密度集约化饲养中常会使用渔用药剂和环境改良剂,主要用于防止和处理水产等野生动植物病害、消灭敌害生物、改良土壤和水域环境,以促使饲养动物种类的健壮繁殖。这一类投入物主要具有保持水域环境相对平衡的功能,是水产养殖流程中不可缺乏的物品。常见的渔药有用于预防虫害的清池除杂药剂、消毒杀微生物药;抑制水草的杀藻药、除草剂;抑制害虫的除虫药、杀螺药;增强对机体抵抗力的疫苗;以及改善水体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

2.3塘底淤泥

实际养殖生产中,除少量可溶性物质溶解在水体中,大部分残留饵料、排泄物都沉积在池塘底部,成为底泥。底泥清除费较高,养殖户多年不清淤,导致底泥越来越厚,其中的有机质腐烂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氨氮和含硫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诱发病害,导致药物大量使用,引发养殖水污染。

3治理对策

3.1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水平

综合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高效、安全的养殖品种、模式以及适宜的养殖密度;科学合理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不仅是养殖种类和数量,更要注重养殖方式、细节和养殖规程的设计和实施。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交流研讨和外出观摩等,学习新技术、借鉴新经验,加强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等技术规范的融合。

3.2推动完善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管理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尽快制定完善与优化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制度与标准。落实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管理规定,将“生态保护、污染控制、水体检测”三个要素作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管理的重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明确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防控管理的关键点,将相关制度落实到日常养殖流程中,推动实现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加强对水产养殖环节中污染防控工作的监督,确保污染控制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3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化监管模式

以地方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环境监管能力为基础,构建适用的水产养殖尾水监管体系,鼓励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大的规模化水产养殖场纳入固定源管理范畴,探索开展水产养殖排污许可管理及入河排污口管理。(1)淡水水产养殖差异化管理建议结合当地水产养殖实际情况(如养殖品种、养殖模式、产排污情况等),划定规模化养殖的认定标准。对部分水产养殖实施点源化环境管理模式,主要涉及环境敏感区内设有尾水排放口的工厂化养殖和规模以上的围塘/池塘养殖,结合养殖品种产污系数,选择产污量较大的养殖品种,如龟鳖类以及黄颡鱼、乌鳢、加州鲈鱼等,优先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

3.4强化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监管

涉渔主管部门应相互配合、督促监管,力争做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非达标不准养殖生产;通过宣传发放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制定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引导配合饲料代替幼杂鱼等鲜活饵料的行动方案;制定水产种业质量提升方案,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养殖品种,从源头上减少其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强化监督,加大抽查养殖生产“五项记录”的力度,即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投入品(饵料、药品及其他功能产品)出入库记录、产品抽检记录和销售记录;进一步完善养殖生产制度和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兽药、逃避兽药监管的违法行为的查处。

结语

近10年来,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水产养殖作为最有效的优质动物蛋白获取方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还需要在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及时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走上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严格把控渔用药剂的应用,以减少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养殖的污水处理方法较多,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以取得最佳效益。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有效、环保的饲养方法,使水产养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从而达到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平,陈吉刚,斯烈钢,等.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2):192-196,200.

[2]董啸天.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3]卲正伟.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分析[J].农家科技,2018,34(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