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黎春艳

湘西自治州内部审计指导中心416000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经济责任审计在事业单位管理运行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审计力量得以提升,为审计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提供保障,确保事业单位的干部监管机制得以优化。与此同时,加强对单位内部的领导与管理力度。事业单位管理期间,内部审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经济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保障审计工作的安全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运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时,所有的流程都要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实行,做到严格履行审计职责、全面落实审查要求,将具体责任分配到每一个岗位。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注意防范审计风险,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保障审计工作的安全性。

1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根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审查以及评价的一种审计方式。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实现审计工作与干部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明确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责任,构建以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职责履行和事业发展推动、财政财务管理及个人廉政情况评价等内容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进一步核实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本人及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科学性,并将此作为对领导干部管理和任免的评价依据。

2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发现问题与被审计对象关联度不高,导致定责不准,审计质量不高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评价手段,审计质量更为关键。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审计任务重,业务人员少且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往往把经济责任审计做成了财务收支审计,对领导干部在某项工作推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握不准,对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分析不深不透,对“三个区分开来”的分析运用不充分。以至于定责的时候存在牵强、霸蛮等现象,严重影响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

2.2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缺少有效的控制程序

科学、合理、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为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支持与保障。当前,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得不到全面的推行和落实,导致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质量控制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单位只创建了质量控制规定,但缺少具体操作的内容及方法,审计项目内部复核工作不够严格等方面。举例来说,审计组长对工作人员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和证据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复核,业务部门不能及时复核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和相关资料。

2.3普遍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问题

大多数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组织部门决定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工作变动之后才开展,导致先离后审这一事实。这一现状与国家规定的先审计、后离任工作原则相违背。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利用产生了制约性影响,存在滞后性特点,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备的预警功能。除此之外,任用与审计相分离,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够将其具备的作用和效果充分发挥,对审计评价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工作积极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极有可能导致审计时间的延长、审计重复、增加审计工作的复核和负担,先离任后审计还会导致新上任的领导干部责任心下降,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审与不审不会对自己的任免和调动产生不良影响。

3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3.1实行“离任前审计”机制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对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应推出“离任前审计”机制。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事业单位外部审计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审计体系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其中“离任前审计”就可以为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仅能够缓解“先离任后审计”行为带来的延迟性,还能及时界定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的职责,以此获取更充裕的审计时间,分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另外,实行“离任前审计”机制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跟进,使审计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切实发挥审计防未病,治已病的监督作用。

3.2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保证审计工作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没有相关的联系,确保审计工作人员能够独立地对审计数据进行查阅、行使其审计权力,使审计的最终评价可以被直接送至监管部门。审计机构还应根据不同的审计任务组建“一次性”审计团队,规避审计工作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互相勾结情况的出现。此外,审计机构可以使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形式,保障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独立性,促进社会审计和单位审计的进一步融合,巧妙运用合力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3.3健全审计制度体系

基于事业单位审计工作需求,建立健全专门的制度体系,为审计工作的实施创建一个完整的法律环境。首先要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其职能进行明确划分,很多时候审计人员所面向的并非是清晰明确的审计对象,因此不能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考核。此时一个健全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审计目标与考核标准的同一性,以及可以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将概念性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样就有效消除了审计人员主观方面的干扰,使得审计结果客观性与公正性更强。另外,虽然国家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但是依然要重视其所存在的指导性,保证审计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事业单位要看清审计制度方面的缺陷,更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强调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并在内部做好普及工作,使得所有审计人员均正视制度的重要性,避免人为因素对审计制度程序性的破坏,完全发挥出制度体系所带来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保障,消除因制度不完全而产生的审计风险。

3.4注重审计人员培养

审计是公认的难度大、综合性强的一项工作,为保证审计结果公正以及审计意见合理,就要强调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为其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事业单位审计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法律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对各种审计风险可以做到有效识别,提高自身的灵活应对能力。同时,事业单位要给予审计人员足够的重视,有意识的进行储备人员的培养,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最新的信息化手段。以及还要综合责任制度,强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正确看待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与任务,做好审计风险管控。

结语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审计面临的业务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审计风险增加也是必然趋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能够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烦琐且复杂的工作内容,具备系统性特点。相关部门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审计风险加以重视,提高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能力,有效管控各项目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杨亚男.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方法[J].今日财富,2022(02):124-126.

[2]迟永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分析探究[J].国际商务财会,2022(02):49-51.

[3]梁爱霞.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防控[J].经济师,2021(11):113-114.

[4]孙亚林.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对策[J].财富生活,2021(1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