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郭洪涛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彰显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科学理解共同富裕需要从整体性和全面性相统一把握其核心要义,从共享性和普惠性相统一把握其价值指向,从历史性和长期性相统一把握其实践特征。历史实践证明,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境界,以实效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又从战略高度回应了世界关切,构筑起中国话语体系。

关键词:共同富裕;生成逻辑;理论意蕴;当代价值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共同富裕既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路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新论述、新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科学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必有其历史和文化渊源,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寻根朔源。

(一)共同富裕思想源于理论上“守正”和实践上“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参考文献:

[]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发展而来。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求解放的学说,目的是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进入人们共同占有社会资源、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徐佳辉,黄蓉生.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三重意蕴论析[J].思想战线,2022(4):10-19.]]。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幻想,指出未来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科学揭示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将为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制度保障,从而顺利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其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为共同富裕思想的成熟发展提供了实践源泉。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丧权辱国、人民蒙难,此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后,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代,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共同富裕思想日趋完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得到进一步创新发展。

(二)共同富裕思想源于历史中“继往”和现实中“开来”

共同富裕思想蕴含了中国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价值追求。回朔历史,在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民本、大同、仁爱、公正等思想,这些文化要素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安定状态,从“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再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有序图景,无不展现了人民大众对于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诚然,其中个别思想要素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进步性显而易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共同富裕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全面跃升,共同富裕思想必将展现更加耀眼光芒。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

共同富裕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粗略考察一下中外思想史便可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尽一致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理解中国共同富裕就需要从整体性、全面性、共享性、普惠性、历史性和长期性等表征科学把握其内涵意蕴。

(一)从整体性和全面性相统一把握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共同富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一届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的理论新思路、新应答,其核心要义就体现在共同富裕是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统一。

从体量上看,中国语境下的共同富裕是整体、全民的富裕,不是单指某一部分人或者某一地区的局部富裕。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现在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带动其他地区和人民也富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整体性富裕。从内容上讲,单纯地“富裕”一词是经济学概念,加上之前的“共同”则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分配关系的关注。放在新时代语境下,其内涵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学词汇,而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复合概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对于共同富裕是这样描述的:“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06/10/content_5616833.htm.]]。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包含了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层次、多领域的需求描述,其内容体现全面性的特征。

(二)从共享性和普惠性相统一把握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

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不仅仅是要实现“一个都不能少”,更要实现“个个都能好”,换言之,我们所讲的共同富裕是每个人都能共同享受的、具有普惠性的。                                              共享是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时代表达[[[] 杨文圣,李旭东.共有、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0-16.]]。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真切表达了发展成果和富裕红利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但是共享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富裕,更不是“杀富济贫”,要实现共同富裕人人有份,人人享有,就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还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循序渐进。此外,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社会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贫富差距不单单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除了激化社会矛盾,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这与共同富裕普惠性的价值指向明显不符。因此,不断提振实体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可得、及时的普惠服务,才能真正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三)从历史性和长期性相统一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特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诉求是存在差异的,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实践中,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科学把握其时代特征。比如上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时询问百姓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那时的乡亲们认为第一个目标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再进一步,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就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22-3-1.]]。这些目标我们很早就一一实现了,用这个标准来理解幸福生活,甚至是共同富裕显然已经过时。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我们对共同富裕的要求或者标准也在实时变化,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因时制宜去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的实践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而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写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

5556991.htm.]]。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到2035年我们对共同富裕的目标描述是“取得实质性进展”,而非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换言之,我们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可能要到2035年甚至本世纪中叶以后,并非短期内能够迅速实现的,要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实践准备。

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蕴含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的探索尝试,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价值、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讲,深入践行共同富裕思想,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境界;从实践层面来讲,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可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战略层面上看,共同富裕以其共建、共享的时代理念回答了“中国会向何处去”、“世界该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一)以主观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境界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系统体系,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和完整的理论框架,它不仅是对三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继承升华,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展创新,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正是凭借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共同富裕思想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戴与信服,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相当坚实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地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力量,以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而实践也证明,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之路,是极具中国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前进道路,对共建、共享的强调,彰显了共同富裕思想与时俱进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二)以客观实效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制度决定命运。评价一个国家体制的好坏,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从现实维度看,我们在建党百年之际以一往无前的政治勇气,消除了国内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实现了国家平稳持续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此外,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化历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1979—201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1/content_5404949.htm?allcontent.]]。近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们仍逆势增长,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gov.cn/zhuanti/2023lhzfgzbg/index.htm.]],这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远大前景。

生产力高速发展和经济数据迅猛提升的背后,是“国富”和“民强”的有机统一,以“民强”促进“国富”,以“国富”涵养“民强”。源于此,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兼顾成果由人民共享,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极端阶层矛盾与贫富差距问题。这种共同富裕之路的成功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为处于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局面做出示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以战略实践回应世界关切和构筑中国话语体系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战略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共同富裕思想正是针对新矛盾开出的“特效药方”。对国内民众来讲,推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能够使得发展成果更加均衡的人人共享。对国外来讲,则是向世界表达中国未来内政的重要战略部署,明确中国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前进,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展现共建共享的中国理念。近年来,个别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反复鼓吹“中国威胁论”抑或“中国崩溃论”,一方面是“阴谋论”者的老调重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疑虑。为此,应对这些论调,抵消其负面影响的根本之道,在于坚持共同富裕之路,大力发展综合国力,积极传递“中国声音”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从而改善和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布局,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世情、国情、民情的精准透析,具有坚实的话语基础。这个话语基础,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步入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这是一个理论建构和实践作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还需要不断地接受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支撑我们的理论自信,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构筑共同富裕的中国话语体系。此外,还要注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理论互动,交融,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学术话语,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理念。

四、结语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当今世界无论任何国家,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都应是以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坚持的共同富裕之路,本身就有世界性的意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持续深入推进共同富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解答“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将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郭洪涛(1991-),男,山东沂南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富裕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研究”(X2022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