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张玲玲

肥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省肥城市 271600

摘要:目的:通过进行对比实验对机械血栓清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从符合纳入条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中,随机选择出200例来做调研对象,并将他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二组,每组100例。对于观察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对对照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置管溶栓疗法。并对两个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并对各项指标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且尿激酶的使用剂量也相对较少。在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血清FIB、DD以及血浆CRP水平相较诊断前比较都有下降,但观察组的水平比对照组的更低一点。在治疗阶段,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显然较低( 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可以极大程度地使病人的溶栓处理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使尿激酶的剂量显著降低,并使得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大幅降低。

关键词: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

下肢深静脉脑栓塞是一个在临床上较为普遍的血管外科病症,主要临床症状是由于下肢静脉发生创伤或长时间卧床后导致的血液回流受阻,当前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处理,清除管腔血栓和保护静脉瓣膜功能为主,来控制患者的病情。在当前临床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处理中,清除管腔血栓的主要手段为机械血栓清除和置管溶栓两种方法为主。本文通过进行对比实验对机械血栓清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现将实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间所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中,随机选择出200例来做调研对象,并将他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二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的患者年龄为25-81岁,中位年龄( 64.81 ± 14.02) 岁,起病时间1-13天。对照组的患者年龄为26-83岁,中位年龄( 65.11 ± 14.21) 岁,起病时间1-12天。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满足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者;

②起病时间小于14天者;

③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且为单侧发病者;

④预计生存期在一年以上者。

排除标准:

①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②有造影剂过敏、抗凝禁忌者;

③有严重出血风险者;

④有精神病或者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

1.3治疗方法

对两组的病人在确诊以后,均对其进行常规抗凝处理,并给予每十二个小时一次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对观察组的患者给予机械血栓清除治疗:

在明确病人的血栓部位、范围以及静脉闭塞程度后,将机械性血栓抽吸装置与控制台进行连接,由导管沿导丝由远至近清除血栓,进行抽吸三次。如果患者的患侧下肢管腔中完全通畅,就可以停止手术治疗了;如果管腔中依然有血栓阻塞的现象,就可再次进行局部的喷药溶栓与抽吸操作。

对照组行置管溶栓治疗:

通过造影对患者的血栓部位、范围和静脉阻塞程度有所明确后,通过导丝引入溶栓导管,随后封堵溶栓导管孔,固定导管,把微量泵与溶栓导管进行连接,待血栓完全溶解或者附壁存在残留超过24小时没有变化就可以停止溶栓。

4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尿激酶用量等临床指标进行记录并比较;

②对治疗后三个月两组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与比较;

③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 、D 二聚体( DD) 及血浆C 反应蛋白( CRP) 水平分别进行检测并比较;

④对两组患者的PE、PTS、导管鞘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

5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临床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以P<0.05作为标准进行判定,判定两组实验对象之间的实验数据是否有显著差异,使实验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且尿激酶的使用剂量也相对较少。在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血清FIB、DD以及血浆CRP水平相较诊断前比较都有下降,但观察组的水平比对照组的更低一点。在治疗阶段,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显然较低。上述的所有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体数据见表1、表2与表3。

表1 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指标

分组

人数

溶栓治疗时间(d)

住院时间(d)

尿激酶剂量(万U)

对照组

100

5.80±2.04

9.84±3.32

220.01±80.09

观察组

100

3.13±1.29

7.20±1.57

103.36±57.14

P

-

<0.05

<0.05

<0.05

表2 对比两组病患的血液指标变化情况

分组

人数

血清FIB

DD

血浆CRP

对照组

100

2.87±0.24

1249.15±77.32

1.44±0.33

观察组

100

2.30±0.12

290.20±72.11

0.22±0.16

P

-

<0.05

<0.05

<0.05

表3 对比两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

分组

人数

PE

PTS

导管鞘出血

消化道出血

发生率(%)

对照组

100

3

5

11

9

28.00

观察组

100

1

2

1

2

6.00

P

-

-

-

-

-

<0.05

讨论: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是以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以及血液有高凝情况这三种,而临床治疗方法也是在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改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抗凝溶栓治疗方法,帮助发生血栓的下肢疏通静脉、促进血液流通,恢复正常循环。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例治疗结果显示,单一的抗凝溶栓已经无法帮助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进行完全的治疗了,有时如果出现并未完全清除的情况,还可能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上也逐渐研究出来了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机械性血栓清除等方法来进一步更好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本文也通过实验证实了用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较好,相对于常规的治疗措施来说,可以极大程度地使病人的溶栓处理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而且观察组病患血清FIB、DD以及血浆CRP水平相较都低了很多,数据差异显著(P<0.05),同时使尿激酶的剂量显著降低,并使得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大幅降低,让病患的生命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值得对该方法进行临床上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育强,李维颜,谷顺通.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现状[J].医疗装备,2021,34(16):193-194.

[2]任伟强,徐树彬,曹莉明,汪战营.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11):54-59.

[3]周密,王超楠,陈雷,李明轩,单海丰,李章木,邓洪儒.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32例[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0(03):188-191+200.

[4]蒋鹏,李金勇,程志远,张蕴鑫,贾伟,田轩,刘建龙.机械性血栓清除术结合导管溶栓治疗骨折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8,58(16):81-83.

[5]赵俊来,赵克强,曹战江,杨宇,吴巍巍.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8):3917-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