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尊重幼儿”教育理念的实现—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3

浅谈“尊重幼儿”教育理念的实现—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张浩

山西省晋城市凤鸣幼儿园 048000

摘要: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尊重幼儿”是贯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如何正确理解并在实际工作践行这一理念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面临的课题。

本文通过一个艺术领域的教学实例对比说明了传统教育理念和“尊重幼儿”教育理念的差别。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对此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实例探索“尊重幼儿”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进而充分发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尊重幼儿 教育理念 指南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全国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了保教工作的指导意见书。《指南》是一个科学先进的理论体系,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理论特征就是贯穿落实了“尊重幼儿”的教育理念。

一、对比“尊重幼儿”教育理念应用中的差异

“尊重幼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在艺术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在上台表演的时候,总显得很紧张,远没有平时那么自然。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上台表现的感觉,应该创造一个环境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把一个吊在空中的电视机模型设置在表演区,希望利用这个电视机,让孩子们在日常区角活动的时候,带入一些上台的感觉,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而且,这样做还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个设计是不是做到了“尊重幼儿”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进去后是站在电视机后面讲故事或者唱歌的,毫无例外地都是用手拿着电视机晃来晃去,还会把脑袋伸出来,四处张望。以至于为了保护这个电视机,我不得不制定了这样一个规则,谁不好好表演,而是专门玩电视,谁就不准进这个区角。我不得不沮丧的承认,尽管我的初衷是好的,设计也还算巧妙,但是结果却是失败的。孩子们喜欢这个电视机毫无疑问,这说明我找到了他们的兴趣点,如果满足孩子们的兴趣要求,他们就会专注于玩电视机,我一天换一个电视机恐怕也不够用。更关键的是,这与我原来设计的教育目的似乎产生不了多大的关联。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孩子感兴趣的是电视,那么我就应该让他们尽情的玩呗!让我困扰地是他们很容易把这个模型电视机损坏掉,什么情况下,孩子们才能主动地爱护电视机,不去损坏它呢?孩子们对自己的东西总是很在意的,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做或者参与去做电视机模型,恐怕他们就不那么舍得去损坏了,而且他们还能把电视做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他们在使用自己的小电视的时候,对如何展示自己的小电视独特功能的兴趣可能会大于晃动玩耍这个电视本身,这样,在他们表现的过程中,我要的那种上台代入感也会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了。我剩下的担心——初始设计的教育目标问题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这个“新办法”显然更能体现《指南》“尊重幼儿”的要求啊!

二、解析尊重幼儿教育理念的要求

《指南》总则里要求我们把握的四个方面是: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上面例子中,“新办法”不正把美工和说唱表演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了吗?反之,“原来的办法”却只单纯地追求了孩子说唱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每一个孩子的知识和审美水平都是不同的,他们心中所想的电视机的样子也一定是不同的,“新办法”不正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吗?反之,“原来的办法”中那个唯一的电视机恰恰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的表现。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新办法”中孩子自己去做或者参与去做电视模型的过程,不正是满足了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了吗?“原来的办法”中孩子们仅仅是在使用我做的教具,他们获得的体验和“新办法”中的收获显然是有天壤之别的。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新办法”抓住孩子们对模型电视的兴趣,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孩子们对说唱表演的兴趣。而“原来的办法”中,我无奈的限制了孩子们玩电视的权利,反而打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天哪!这样分析下来,我原以为还算不错,还算“尊重幼儿”的设计,竟然与《指南》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无怪乎效果大失我所望呢,这就是不尊重幼儿的后果啊!

三、探索“尊重幼儿”教学理念的实现

“尊重幼儿”就是要了解人在幼儿这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顺应孩子们天性要求,扬善抑恶,积极主动地促进孩子们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一)我们要实现尊重幼儿首先就是要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尊重幼儿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去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伤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整个教育呈现出低效率和功利化的特征。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个问题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幼儿园,可以说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里都很明显。也许就是这个原因,童话大王郑渊洁只让自己的儿子郑亚旗上到了小学三年级,后面他自己编教材教儿子。2012年1月,29岁的郑亚旗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2011年度正义人物。当然这里面优秀的童话大王爸爸功不可没,但是也反过来证明了我们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是明显存在的。所以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我们实现尊重幼儿教育理念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在艺术领域,幼儿的年龄特点是鲜明而独特的。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中讲到“艺术活动是幼儿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这就是说进行艺术活动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具有自发性。《解读》中152页讲了很多例子,比如孩子对白云的想象,跳纱巾舞,捏泥人,堆沙堡等等,都讲的是孩子们在各个艺术领域内的自发表现。

2.幼儿的艺术体验是感性化的,往往是第一印象和直觉的反映。《解读》中举了孩子听到《阳关三叠》、《伏尔加船夫曲》、孩子画春天等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感性的,和成人的经过理性加工的感受是不同的,充满了直觉的意味儿。

3.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幼儿的艺术活动会表现出自由化和多样化,具有旺盛的创造力。《解读》中提到,H.加登纳说“差不多每一个孩子到了4-7岁时,在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自由的阶段。”这种表现行为可能会由于幼儿的生理或者心理的年龄特点,表现出粗糙、不整齐、不平滑、不到位的稚拙感,但就在这种稚拙感中,却蕴藏了巨大的美感和独创力。毕加索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的像一个儿童。”我们看,他画的这些传世名画,多么像一个孩子的涂鸦之作啊!孩子们那种充斥着感性和幼稚的艺术作品中,却往往蕴藏着一种最真、最美、最纯粹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可能正是艺术家们孜孜追求的艺术审美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就像和氏璧一样,外表看是粗糙不堪的一块石头,却自有美玉在其中啊!

尊重幼儿就是要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所谓天才,通常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我仔细观察发现,孩子总是极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具有对某些方面或者某一方面事物的强烈热情,他们一旦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些事情入了迷,就是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去从事它。幼儿阶段的孩子总是会问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千奇百怪,可就在这些问题中蕴藏着孩子的兴趣,《指南》中提到:“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想象和创造”;健康领域里提到:“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语言领域里提到:“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科学领域里提到:“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可见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价值的核心途径。

户外活动时,我经常发现孩子们喜欢揪绿化带的树叶或者折小树枝。一次,我终于逮住了一个孩子,他背后藏了好大的一截树枝。我忍住火气没有批评他,而是询问他破坏树枝的原因。他吞吞吐吐了半天,终于坦白了。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小坑,对我说:“我想把它栽进去,让他长成我的小树。”咦!孩子的想法居然是这样的,出乎我的意料。这么小就有植树造林的意识,这是多么可贵啊。于是我先表扬了他这个想法,然后对他说:“栽树要讲究方法的,我们幼儿园里的这些树,折一枝插到土里是栽不活的。其实还真有些植物是可以插进土里就活的,比如柳树什么的,有好多呢!你可以去想办法去了解一下啊,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看看你能找到多少种!”孩子点点头高兴的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来他还真的拿来两盆植物,告诉我这是他和爸爸一起插土种活的,我高兴地表扬他是个小植物学家!这个案例里我激活了孩子对植物生长的兴趣,使他主动地去寻找栽到土里就能成活的植物并进行栽种,实现了孩子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尊重幼儿的教育是一种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

教育和天性天生是一对矛盾。天性总是希望能够无拘无束的发展,而教育总是想方设法的对天性施加影响。华爱华老师说“幼儿教育是一种顺应天性的教育,否则天性会被不好的教育泯灭。”这里所讲的顺应天性并不是放任天性,否则,教育行为就失去了意义,要我们老师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说,我们的教育是一定要对幼儿的天性产生影响的。我们说顺应幼儿的天性发展,就是要保护和促进良性的天性发展,规制和引导负面天性,扬善抑恶。我觉得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和了解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细致和耐心的观察和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

第二步,想方设法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天性需求,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巧妙的设计,努力去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

第三步,就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的兴趣点向自己的教育目标靠拢。发展他们的良好天性,引导和规制他们的不良天性。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方式,这种引导应该是顺其自然的,是不露痕迹的。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那一句“润物细无声”最能形象的体现这种境界。

上面第二步和第三步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前面电视机的案例中,我的失误就在于最后一步踩错了节奏。而后来想到的“新办法”就是利用孩子们对自己作品的归属感,把孩子们“好奇和破坏的天性”,偷偷地转移到了如何做电视机和展示自己的电视节目的兴趣上面了,从而接近了我的教育目标。

尊重幼儿要重视和引导模仿行为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指南》中也顺应这种天性的要求,在列举目标的表现时也提到“乐于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能够专心的观看自己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经常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调。”要求教师“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要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可见,我们鼓励的是孩子在感受和体验基础上的自发模仿,这种模仿是个性化的。相反的,比如用范画来让所有的幼儿进行相同的临摹,这种被动式的模仿,是成人要求的模仿,对幼儿的自我表现意义不大。这种范画教学发展到极致就是营养价值极低的简笔画教学,只强调起笔,落笔,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画的是不是接近老师画的。 这种教学本质上是违背幼儿的天性和个性发展的。

大教育家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这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尊重学生”教育思想的体现。在西方教育史上,“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和谐发展”教育观,以及“蒙氏教育”教育都饱含着“尊重幼儿”的人文情怀。《指南》正是吸取了古今中外教育理念的科学精华,正当其时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时代幼儿教育的大门,是指引我们广大幼儿教育者实现高质量教育的明灯,为实现全民素质教育提供了结实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