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探寻中华民族共享符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3

在草原探寻中华民族共享符号

杨小莹,姚天波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137400

摘要:各民族所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是构建中华民族共享意识的关键资源,其需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以特定且广泛认可的符号与约定俗成的形象加以呈现,以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内蒙古草原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与安宁的重要载体,应侧重于突出草原中的中华民族共享符号与形象,以强化群众对于草原文化的高度认同,稳定祖国边疆安全屏障。据此本文主要对在草原探寻中华民族共享符号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草原文化;中华民族;共享符号

1中华民族共享符号内涵价值

其一,象征性作用。中国各民族基于凝聚与交互融合生成各式各样独具中华民族内涵,且彰显国家地位的民族文化象征符号。而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中囊括着多民族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各民族社会文化彼此交相辉映,生成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也切实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其中深层内涵已扎根于各民族人民文化零花,便发展成了促进中华文明前进与发展的文化象征。其二,凝聚性作用。虽然各个民族历史联系彼此相关,生产发展模式也不可分割,生成农业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等内容且交互影响社会文化发展形式,但是在人口迁移下造成的民族分布格局变化与民族之间相互关系、血脉交互,也使得中国各民族之间于文化情感层面更为亲近,促使少数民族群体彼此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十分密切,人文认同意义也得以强化。我国历史上也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统一与民族融合的文化符号,例如茶马互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在社会经济交往上都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昭君出塞等更是中华民族历史融合的形象写照。这些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在新历史背景下,表现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巨大精神符号,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凝聚性意义。

2草原文化共享符号

首先,草原文化具备丰富多彩的符号资源。就语言丰富性而言,中华文化领域中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难以相较于草原文化。草原文化语言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方言还有二十多种民族语言,这便足以证明语言资源丰富性。其次,草原文化独特性。这集中体现于游牧文化形态层面,尽管不可将游牧文化简单等同于草原文化,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游牧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组成部分,且在未来很长历史时期之内,游牧文化即草原文化表现形态。而游牧文化正式由文化形态层面演变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构成的关键层面,中华民族文化也正是由于拥有游牧文化才得以更加丰满。在很长历史时期之内,游牧文化始终与农耕文化同等重要,与农耕文化并列为人类两大文明体系,也就说明草原文化拥有游牧文明,因此草原文化拥有独特的共享符号资源。再次,草原文化多元性。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创造主体比较单一,但是草原文化创造主体具有多元性,由古至今,草原文化是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鄂伦春等多民族协同创造的产物。最后,草原文化统一性。草原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拥有独特代际传输性,其保障了草原文化特质特性与形态等层面的高度统一,促使其可保持连贯性与递进性,此统一性为提炼与认识草原文化的文化符号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3探寻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原则

3.1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密切关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让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内涵丰富、多姿多彩。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地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突出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3.2充分凸出草原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共享性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既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儒家文化代表,也有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壮族的刘三姐,既有长江、黄河,也有天山、贺兰山,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随着历史演进不断更新的,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梳理和提炼这些符号和形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3精准化处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批判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4在草原探寻中华民族共享符号

我国有许多比较典型、被普遍接受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中国特色,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厚的群众基础。比如,政治类符号,典型的有国旗、国徽、国歌、人民大会堂等;历史文化类符号,典型的有甲骨文、中医药、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地理景观类符号,典型的有长城、黄河、长江、大运河、珠穆朗玛峰等;精神谱系类符号,典型的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都是在中华大地上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传承发展,其社会影响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和形象。

起源于内蒙古地区并被广泛接受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无论从数量、类型还是内涵等方面看,都非常丰富且特色鲜明。例如,历史文化类符号有红山玉龙,又被称为“C型玉雕龙”,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高26cm,为迄今已知最大的玉雕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古实物,是中华龙文化、中华玉文化、中华礼文化源头的重要符号,也是草原文化源头的重要符号。

精神谱系类符号,典型的如蒙古马精神。蒙古马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孕育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互动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理景观类符号,典型的如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环境气候特征,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常见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例如,茶文化是典型的中华文化符号,历史上茶叶进入草原地区以后,产生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茶文化分支,即蒙古奶茶,其对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又如,蒙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医药文化的结晶,为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至今仍在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产生于内蒙古地区、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5在草原探寻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路径

5.1构成广泛认同的草原文化标识

视觉表征呈现的文化观念是最为浅显且最先捕捉的文化意向,例如草原上生活着的精灵们,既是美丽草原的符号,也是草原上最生动的地方特色,由其展现的地域草原文化更是淋漓尽致,这种文化是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状态与画面。草原孕养了众多生灵,尤其是生活在此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纯净、空灵、别具魅力,又敏感、贵气、思辨、庄重。在中国文化里,动物代表自由、开放、灵动、神奇、吉祥,集成了中国人对美好自然、对和谐社会的诸多寄托。例如蒙古马主要用于草原地区骑乘和耐力比赛等,在人们心目中,蒙古马文化是一种技能体系,一种知识体系,一种审美体系,一种信仰体系,是草原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可基于文化视觉符号的直观表达方式推动民族团结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时致力于推广基于草原的中华民族文化共享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以构成被普遍认同的文化标识,构建人们在视觉层面与意识层面对于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统一记忆,促使人们识别并肯定草原文化符号。

5.2突出草原的共享符号内涵

通过突出草原的中华文化共享符号内涵,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认同。所谓心理认同与共同体之间息息相关。如果某一民族对国家情感与价值观的认同相统一,则代表此民族在国家所感受到的与国家所传输的观念是高度一致的。在此高度重合的文化共享观念下,文化共享符号则演变成了代表民族的重要衔接,民族在此共享文化观念下也会持续增强民族身份,这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共享意识培养。在社会中人们可实时感受到代表民族情谊的文化图腾,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复强调着人们共同认可的心理认同符号。一般情况下民族心理认同被当作原生性的认同基础,例如蒙古文是有着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历史传统,当今世界各国蒙古人所使用的蒙古文字有数种,惟有回鹘式蒙古文是依然延续其古老传统的蒙古文字。蒙古文作为具有悠久的历史的文字,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浸透着蒙古人的深厚感情,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蒙古族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此外,还有蒙古族将草原、天空当作具有民族特性的精神家园,这种情感在这一民族群体中已经达成了心理上的共识。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文化符号深层内涵有待挖掘与阐释,以助于通过形、声、像、意等多元化形式立体化呈现其中蕴藏的内涵,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共享。

5.3打造草原的故事形象窗口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共享符号传播形成了多元化途径。通过借助信息化时代便捷性,拓展传播途径,取长补短地呈现文化符号积极性,根据新兴技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将草原故事与内涵基于文化共享符号加以表达,促使我国国际形象更加丰富。例如内蒙古旅游纪念品被称之为草原文化共享特色符号,尤其是皮艺制品,与草原文化高度贴合。皮艺制品小到鼠标垫等办公文具,大到三米高的皮画,只要是可以利用皮料制成的物件通过人们的巧手加工制作均会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皮艺由最初家庭作坊至现代化加工,蒙古族生产皮制品的历史已达800年,怎样保留皮革质地特性的同时精巧美观,所选皮面不仅要柔软舒适还要避免破坏纤维韧性,既要密度均匀又要避免伤痕,其中蕴藏的艺术底蕴与文化价值不可小觑。在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由多层面分析探索,充分借助文化共享符号这一独具象征性的标志。

结语

总而言之,深层次挖掘草原文化的丰富资源,突出相关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形象,充分阐述中华民族交流交融故事,构建共享精神家园,牢固中华民族共享意识,增强草原相关民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深切认同。

参考文献

[1]庄园,柴晶.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6):1-2.

[2]杨立蛟,刘晓娜.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时代路向[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4):54-61.

[3]张瑞霞,闫静莉.元代蒙古民族服饰形象的中华文化符号共享性表达[J].天工,2022(28):6-8.

课题名称:草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研究

————以兴安盟地区为例

课题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课题编号:2022SKF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