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机构加强党的建设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农信机构加强党的建设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李春祥

赤峰市红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02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当前,在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有大型银行纷纷下沉服务中心,降低利率抢占农村市场,农村金融领域处在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三牧”的金融主力军,农信机构必须强化党建引领,勇担支持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用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一、强化党的建设,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农信机构党委(党组)是党的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法定地位,在农信机构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农信机构必须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持续强化党的建设,确保发展方向正确、保障金融安全。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有机统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农信系统落地生根,更好地服务农牧民,推动优化农村牧区经济金融发展环境。

要推动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融入法人治理各环节,落实党组织在法人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明确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推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要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各地农信机构出现了一些影响较恶劣的腐败案件,严重影响了农信机构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声誉。当前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深入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强化双基联动,更好融入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农村牧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从当前乡村治理的现实情况来看,由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推动了乡村的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的福利,但现实中一些乡村治理的创新之举往往效果不理想。要想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要打造政府、村两委、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而在这方面,农信机构可凭借其独有的网点多、人缘亲、地缘熟的优势,基层农信网点与农牧社区基层党组织加强合作,通过“双基联动”,让基层党组织服务农牧民有新帮手,让银行开展基层金融服务有好平台,实现共建共赢。

实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牧区地域广、人口多、分布散、组织弱,相对于城市,历来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和盲区。农信机构已深耕农村牧区半个多世纪,积累了大量的农牧民个人金融信贷数据,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乡村治理效能。

搭建信用信息基础平台。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农信机构等银行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力推进农村牧区信用平台建设。推广实施“政府+银行”双轮驱动模式,推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机构数据库与地方农村土地、草牧场确权数据等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和共享,探索地方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协调机制和工作路径。

三、深耕普惠金融,健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机制。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农信机构充分发挥“草原金融轻骑兵”优势,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下沉服务重心、优化信用环境、践行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更多、更精准地流向广大农村牧区,能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着力提升乡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推动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环境建设的改善,以农信机构的助农金融服务点、农信驿站等形式,逐步补齐补全金融服务空白点,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心集镇、农牧业产业园区和人口集中居住点,农信机构应及时布设网点、延伸服务,防止出现新的金融服务空白点,确保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人群、地域全覆盖。要推动降低农牧民融资成本,减少借款人不必要的利息支出,强化成本管理,精细测算筹资成本、服务成本、资本成本和风险成本,与信用评级相结合合理确定贷款利率。要简化农村牧区贷款审批程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施一次申请、集中授信、循环使用。根据农牧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级情况、农牧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周期、利率浮动幅度,适当宽限周期、降低成本,满足各类农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着力提升乡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围绕破解农牧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聚焦盘活农村牧区活体牲畜、存货等动产财产权能,与农担公司、保险公司合作,通过“保险+牲畜动产”“牲畜动产+资产监管”等方式创新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发展农牧民资产受托代管融资业务,以农牧民财政补贴、土地租赁流转、社保收入等未来收益权开发担保创新产品,积极稳妥推动“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创新土地经营权反担保、组合担保、“农地+农户+合作社”等担保和服务模式,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农牧民贷款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的问题。

四、聚焦产业发展,全力满足乡村振兴金融需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就当前农村牧区的资源禀赋而言,发展产业是促进农牧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最稳定的方式。农村金融“回归本源”的核心就是支持农牧业产业发展。作为金融服务地方“三农三牧”的主力军,农信机构秉持服务“三农三牧”的战略核心定位,持续加大涉农涉牧信贷投放,信贷资源优先配置、资金需求优先满足、金融服务优先安排,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助力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勇担乡村振兴“主办银行”重任。

推动金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农信机构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地域特点突出,经营灵活、决策链条短,能够更快、更有力地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相互依赖、相融共生。在实际业务经营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当地经济结构、发展规划、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等实际情况,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信贷就支持到哪里”“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金融支持打造规模适度的产业优势区,提高农畜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切实提高农牧业效益,带动农牧民增收。

推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积极满足乡村优势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体系、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智慧农牧业建设、农牧业科技提升等领域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创新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有效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优质核心企业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协同配合,因地制宜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动形成多个优势农牧产品产业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努力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