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病例引发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2例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病例引发的思考

姚翔,张晓雨,蔡颖洁

(福建省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53000)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性噪声聋诊断过程遇到的问题。方法结合劳动者职业史相关证明,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报告等资料,再进行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结果例1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轻度)。例2诊断为无职业性噪声聋结论加强企业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防护意识,加大企业和劳动者关于职业病认识和危害的宣传力度,有效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关键词】职业性噪声聋;纯音听力检查;职业健康防护

中图分类号:R135.8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病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申请职业病诊断人数不断增加,其中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更是逐年增多。耳科疾病复杂多变,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与临床耳科疾病诊断不同,在对该病的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劳动者职业史相关证明,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报告等资料,还需要劳动者和其所在企业的配合,目前我国虽然加大了职业病防治和监护措施,但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将2022年来我中心申请诊断的2例劳动者诊断过程报告如下,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工作提供参考。

1.病例资料

例1 男,51岁,2012年07月至2022年02月在某企业提纯车间从事洗涤工作。2021年职业健康体检显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来我中心申请业病诊断。劳动者所在岗位监测报告显示噪声8h等效声86.7 dB (A) ,超过《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 2. 2—2007)[1] 规定的噪声职业接即8h等效声级(A计权)≧85dB劳动者入职前未进行岗前职业健康体检,2019年入职后劳动者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未佩戴耳塞/耳罩,未采取其他防噪措施。2020年在岗职业健康体检电测听检查(经年龄性别修正)提示双耳高频听阈大于40dB,无明显其他症状。

劳动者声阻抗检查结果提示双耳A型曲线,电子内耳镜所见鼓膜正常,已排

第一作者;姚翔,本科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职业病诊断工作。

除伪聋、中耳疾患等耳科疾病。劳动者否认遗传、外伤、感染、药物等致聋原因。劳动者在我中心进行了听力相关检查,检查期间嘱用人单位将劳动者调离噪声环境,连续3次检测纯音听阈,两次检查间隔时间大于三天,而且各频率听阈偏差小于

等于10,结果如下图所示。

1劳动者诊断期间电测听结果 dB

检查日期

左耳

右耳

500

HZ

1000

HZ

2000

HZ

3000

HZ

4000

HZ

6000

HZ

500

HZ

1000

HZ

2000

HZ

3000

HZ

4000

HZ

6000

HZ

20220321

20

25

55

60

70

80

20

35

60

65

75

85

20220328

25

25

60

60

70

80

20

35

60

65

70

80

20220404

15

25

60

65

75

75

15

35

65

60

70

78

最小阈值

15

25

55

60

70

75

15

35

60

60

70

78

年龄性别修正

11

21

48

48

54

57

11

31

53

48

54

60

电测听检查结果(经年龄、性别修正)双耳高频平均听阈54dB,左耳(较好耳)听阈加权值结果为29dB,根据《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49-2014[2]有关规定,结合职业史及临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轻度)。

例2 男,54岁,2005年09月至2022年11月在某电站中控值班室从事运行工工作,接触噪声。劳动者所在岗位监测报告显示噪声8h 等效声87.5dB (A) ,超过《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 2. 2—2007)[1] 规定的噪声职业接劳动者入职前未进行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在岗期间未佩戴耳塞/耳罩,未采取其他防噪措施。劳动者2022年4月、6月期间在某综合医院住院,住院期间查体双耳鼓膜完整,无穿孔、充血,内听道MRI未见明显异常,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血肿,出院诊断“左耳突发性耳聋”劳动者否认遗传、外伤、感染、药物等致聋原因。诊断期间劳动者已脱离噪声环境,共检测纯音听阈11次。外院多次听力结果显示劳动者较好耳(右耳)听力曲线未呈现噪声聋曲线特征,在我中心做3次纯音听力检查测试结果显示各频率听阈偏差均大于10。因此该劳动者主观客观检查不符合职业性噪声聋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的特征。根据《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49-2014[2]有关规定,综合考虑诊断为无职业性噪声聋。

2.讨论

本文两例劳动者噪声聋诊断结果表明,首先两位劳动者在入职前未进行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国家强制要求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忽视岗前体检,将为职业病的纠纷埋下隐患,对于新上岗的劳动者,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有助于发现职业禁忌证,以免造成自身疾病的加重[3],而且两位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资料不全,在岗期间未佩戴耳塞/耳罩,未采取其他防噪措施。目前发现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需完善职业健康监护,并且应

配合相关检查机构顺利完成职业健康监测。第二很多企业对职业病不够重视,两例劳动者所在噪声岗位监测报告显示其等效声级已明显超标,所在企业未采取有效降噪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控制噪声。第三噪声对听力损害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早期表现为高频(3000、4000、6000Hz)听力受损,语言系统尚不受影响,病情进展后才累及语言频率,所以早期在语言频段未受累时,患者往往自己不能察觉[4],如例1劳动者在2020年职业健康体检中已出现高频听阈大于40dB,因劳动者无明显症状,仍让其继续在噪声岗位工作,没有及时调离岗位,为后期确诊职业性噪声聋埋下隐患。第四劳动者对职业病的认识存在误区,如例2劳动者出现左耳突发性听力下降,未进行诊断前就本能的认为就是因为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引起的职业病,出现了在诊断过程中不配合,无效听力测试的情况。耳科疾病致病因素多种多样,病因复杂,而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在工作中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而出现的进行性感音性听力损失,双耳对称,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逐渐累及语频,听力损失程度与接触噪声的时间、强度及噪声作业工龄有很大的关系[2]。该劳动者右耳正常,仅左耳突发性听力下降,明显与职业性噪声聋不符。

做好职业健康检查监护工作,加大职业病的宣传力度,不仅是企业包括劳动者也要有相应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对自己所在岗位有可能存在的风险,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在职业健康体检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能有效的避免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维护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 22007.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3]刘慧婷、廖阳、王致、周海林.职工新上岗,做对这一步,双方权益有保障[C].广州市第十三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科普文稿):100-102

[4]凌喜凤、杨蓉、嘉世英.职业性噪声聋2例分析[J]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2,2(6):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