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研究

李蕾

贵港市方舟司法鉴定所

摘要:为了准确检测血液中的乙醇含量,有效处理各类交通事故案件,本文对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检测材料、时效性、尸体腐败、存储容器等。之后提出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策略,通过把控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强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样本质量存储条件等措施,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仲裁依据。

关键词:血液;乙醇含量检测;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引言:近些年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人均汽车持有量持续增加,直接导致交通事故案件提高,尤其是酒精性饮料过度饮用造成的交通事故,还有其他各类因酒精饮用造成的案件,都需要对涉案人员进行血液中乙醇含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作为案件处理依据。不过需要注意保证检测结果都准确性,毕竟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包括采样、送检时间、存储条件等,稍有疏忽便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所以要加强检测质量控制,维护好司法鉴定工作的权威性。

一、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1.样本采集

在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提取、保存血液样本时,会新生出乙醇、消耗乙醇,并且血液乙醇含量与采血部位有关,在尸体血液提取中,若尸体没有发生腐败现象,血液样本采集应避免受到胃部乙醇弥散影响,所以尽量不要选择胃部与肠管周围的静脉血,大多采集股静脉血,当无法采集股静脉血或采集量较少不支持检测时,则会更改为心腔内血液。另外需要注意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消毒方式,按照我国交通法律法规,在针对涉嫌酒驾人员的静脉采血过程中,原则上不会使用含有乙醇的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但部分地区因含酒精的消毒液效果好、干燥时间短使用较为广泛,从以往报道过的案例来看,血液中乙醇检测结果远超实际数值与酒精棉球消毒皮肤有关。不过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即使采用75%的酒精消毒液进行消毒后采血,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谨慎操作,只有较小的概率造成消毒液污染。

2.时效性

乙醇在人体内具有非常快的代谢速度,一般来说人在饮酒后6~8h,并无法有效准确检测血液中的乙醇含量。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会先到达事故现场,并带领驾驶人员到附近医院抽血,并将样本送到检测机构,而整个过程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与事故发生时血液中乙醇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另外血液样本抽取具有过性时间特点,所以想要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必须保证血液样本送检时效性,尽管人体代谢与乙醇消除有规律可循,但推算结果无法作为办案证据。当酒驾人员肇事逃逸没能及时获取血液样本,或注射纳洛酮等药物都会加速乙醇代谢分解,所以其自首后的检测结果与肇事过程中的血液乙醇含量不符。

3.尸体腐败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尸体腐败也是影响血液乙醇含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人体死亡24h,并且温度处于20℃以下,此时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较为准确,若超过该标准便会造成检测结果误差,一方面死亡与尸体送检存在间隔,另一方面尸体在腐败后会产生新的乙醇,大大降低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过尸体腐败后除了新生乙醇,还会形成正丙醇,而正丙醇可以作为乙醇含量是否为新生的判定标准,比如在血液乙醇含量检查中,没有检测出正丙醇,可以推断死者为生前饮酒,若检测出乙醇、正丙醇,其中乙醇含量高于正丙醇20倍以上,也可以断定为死者为生前饮酒,同时血液中检测出乙醇,而尿液样本中并没有发现乙醇,能够推断死者生前并未饮酒,而是死后产生的新乙醇。

4.存储条件

存储条件对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较为明显,首先是存储容器方面,血液样本主要保存在真空抗凝管内,并且要处在密封直立的状态下,并且在获取血液样本后立刻进行送检,如样本采集过程中采用了真空普通管等容器,便会引发凝血问题,有可能降低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其次在血液样本的不同存放条件下,也会对乙醇含量检测结果造成明显变化,通过对血样本进行冷藏实验,4℃冷藏储存的血液样本,且存放时间在72小时内,对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影响不大,室温下放至72小时的血液样本,检测出的乙醇浓度有所降低。由于乙醇属于挥发性强、沸点较低的物质,若存储过程中与空气接触就会造成氧化并生成乙醛,导致血液样本中的乙醇含量减少,同时微生物的生产与乙醇氧化反应同样与温度有关。

二、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策略

1.严格把控不确定性因素

血液乙醇检测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包括环境、仪器、检测方法、检测人员等,都有可能形成检测误差,因此要重点把控不确定性因素,为各类交通事故案件提供判决依据。在检测过程中应加强分析,准确判断各类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乙醇标准曲线、检测技术误差、仪器维护鉴定等,从源头入手进行把控提高检测结果的质量。另外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样本采集、送检、检测,若血液样本中乙醇检测结果与当事人不符,或超过人体生理成熟现象时,可以认定结果存在异常,此时要通过法医学理论与相关技术,对血液样本的来源、采集、检测等环节进行分析,推测、判定事发时当事人血液中乙醇的真实含量,帮助核实或推算饮酒事件的真实性,为案件的处理提供准确依据。

2.加强培训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比如定期组织讲座活动,确保检测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学业乙醇检测技术规范和流程,包括各类检测结果影响因素,以便按照规范进行检测,比如能够正确使用操作方法、样本采集方法、保管方法等,有利于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提高。另外构建质量控制管理小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血液中乙醇检测流程、精密度进行控制,防止出现试剂交叉感染等问题或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定期维护、校对、清洁仪器设备,确保满足检测工作需求,注意纠正检测人员的错误行为,防止检测过程中操作不当引发严重问题。

3.重视样本质量存储条件

目前来看样本质量与存储条件是保障检测结果质量的关键点,一方面要保证血液样本的稳定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采集,确保符合检测工作标准,比如使用抗凝剂的采血管,有利于提高血液样本的均匀性,同时大幅度减少血凝块出现。若样品中出现血凝块,可以使用超声与匀浆两种手段,解决血液样本不均匀的问题,切实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是血液样本的存储条件,尤其是温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室温条件下乙醇会出现挥发与损耗,短时间内无法进行血液样本检测,必然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在获取血液样本后尽量存储在4℃以下的环境,并将采集到的样本及时送检,缩短各个环节、流程,从而保障检测结果。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制冷进行控制,包括提高采样的规范性,减少样品中的血凝块,有利于提高血液样本的稳定性,为后续检测提供支撑。采样后及时送往鉴定机构,注意尽量低温保存,并且检测后放置在冰箱内存储,在复检时可以有效使用。除了样品的管理外,应进一步提高检测水平,同时颁布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整个检测流程进行约束,也能适当规避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增加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这样才能在司法案件与维护司法公正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在案件处理与量刑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中元,崔震,周婧,韩博,高捷,朱建强,黄春荣,郭波.人体血液、尿液、唾液及呼出气体中乙醇含量检测研究进展[J].化学分析计量,2023,(01):97-100.

[2]张栖沥.血液中乙醇测定影响因素探讨[J].广州化工,2022,(15):138-140.

[3]李德洁,冯看,覃芸,冯莲,李毅然,杨振兴.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应用预防医学,2022,(01):84-88.

[4]涂国章,张显强.血液乙醇含量测试影响因素筛选及模型建立[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9,(03):103-107.

[5]陈帅奇.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J].法制博览,2019,(18):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