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0
/ 2

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观察

王楠

吉林市中心医院 , 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目的 分析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2020年2月-2021年2月),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常规护理)、观察组40(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眩晕程度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50.39±3.56分,观察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60.39±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15.377,P=0.000);对照组NRS眩晕评分为4.31±0.61分,观察组NRS眩晕评分为2.01±0.33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20.974,P=0.000)。结论 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后循环缺血;住院期间;护理

后循环缺血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者是血栓栓塞引起的四肢乏力、眩晕以及视力障碍等症状[1-2]。目前临床上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熏晕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失调等,严重患者可表现为意识瞬时丧失以及坠床和跌倒等风险,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上针对后循环缺血的患者主要采用扩血管以及改善脑循环治疗为主,同时通过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避免发生不良事件[3]。本文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分析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2020年2月-2021年2月),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常规护理)、观察组40(循证护理),对照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2/18,年龄范围55-88岁,平均年龄范围63.59±3.11岁,病程时间1-5年,平均病程时间3.01±0.21年;观察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0/20,年龄范围51-89岁,平均年龄范围63.62±3.09岁,病程时间1-6年,平均病程时间2.98±0.18年;两组在基本资料比较上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后循环缺血发病机制的宣教,临床自我护理措施以及防跌倒和坠床宣教,日常功能性锻炼指导以及相关的日常护理等等。

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功能性锻炼指导,针对患者的眩晕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性的康复锻炼,比如:指导患者进行睁眼和闭眼时的前后左右移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身体的转移,包括指导患者进行睁眼和闭眼传递球训练等,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0-20min,每天2-3次[4];(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根据日常生活能力中的每个项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每项训练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细心的指导,必要时辅助患者进行相关运动,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量表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3.2两组干预前后眩晕程度评分情况,采用数字化眩晕评分量表进行眩晕程度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眩晕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

干预前,对照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45.01±3.11分,观察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44.98±3.08分,两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50.39±3.56分,观察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60.39±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15.377,P=0.000)。

2.2两组干预前后眩晕程度评分情况

干预前,对照组NRS眩晕评分为6.91±1.02分,观察组NRS眩晕评分为6.88±0.98分,两组评分比较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对照组NRS眩晕评分为4.31±0.61分,观察组NRS眩晕评分为2.01±0.33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20.974,P=0.000)。

3讨论

后循环缺血主要好发于老年患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脑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残障率,同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耳鸣、头晕等不适症状,长期处于不适状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情况下对患者的身心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预后不良[5-6]药物治疗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无法彻底消除头晕、耳鸣表现,积极寻求合理的护理方式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控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程进展,促进患者康复。本文主要通过循证护理

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50.39±3.56分,观察组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60.39±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15.377,P=0.000);对照组NRS眩晕评分为4.31±0.61分,观察组NRS眩晕评分为2.01±0.33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20.974,P=0.000)。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波,黄志环.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观察[J].云南医药,2021,42(01):93-94.

[2]冯艳玲.优质护理模式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3):46-47.

[3]高杰.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08):899-904.

[4]高林. 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5]陈德芳.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价值分析[J].健康之路,2017,16(12):179-180.

[6]李宝梅.耳穴埋籽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护理中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0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