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及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0
/ 2

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及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分析

廖继艳

重庆市城口县人民医院   405900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CK-MB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37例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37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常规组。两组均做CK-MB、cTnT、cTnI检查,评估两组检查后的各项指标及不同检验指标的阳性率、联合检验阳性率。结果 相较于实验组,常规组检查后的CK-MB、cTnT、cTnI指标均明显更高(P<0.05)。单独做CK-MB、cTnT、cTnI指标的阳性率为48.64%、51.35%、54.05%,均显著低于联合就检验的阳性率94.59%。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CK-MB各具优势。若能联合使用,则取得的准确性更高。有利于评估 患者病情,为 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肌钙蛋白T;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CK-MB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且起病急骤,致死率很高。有报道显示[1],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患者起病后,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临床上,患者的体征状况、心肌酶指标、心电图等均可对该患者进行诊断。但从临床经验来看,其准确性颇为不足,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近年来有调查指出[2],CK-MB、cTnT、cTnI等心肌标志物,能够准确反应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目前也逐渐广泛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本文旨在分析比较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CK-MB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37例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37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常规组。纳入标准:①所有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已签署入组同意书;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满足《内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实验组中,男患21例,女患16例。年龄:39-65岁,平均(51.93±7.12)岁。常规组中,男患22例,15例女患。年龄:40-65岁,平均(52.19±7.30)岁。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为两组研究对象做CK-MB、cTnT、cTnI检查,抽取74例对象5ml空腹静脉血,保存于抗凝管中。离心取血清,离心速率:3000r/min,离心半径15mm。得到合格血浆后,在2h内完成相关指标的检测。CK-MB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cTnT指标,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cTnI指标,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整个操作过程,均由2名经验丰富、具备相关资格证书的临床医师完成,且需严格遵照相关操作守则。

1.3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检查后的CK-MB、cTnT、cTnI指标。(2)评估不同检验指标的阳性率、联合检验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比、分析数据。用t检验计量资料(x±s),以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明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查后的CK-MB、cTnT、cTnI指标

相较于实验组,常规组检查后的CK-MB、cTnT、cTnI指标均明显更高(P<0.05)。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后的CK-MB、cTnT、cTnI指标(x±s,μg/L)

组别

例数

CK-MB

cTnT

cTnI

实验组

37

9.04±2.96

1.29±0.30

23.59±10.37

常规组

37

0.17±0.04

0.05±0.01

3.54±2.70

t

15.660

19.027

12.294

P

<0.05

<0.05

<0.05

2.2不同检验指标的阳性率、联合检验阳性率

单独做CK-MB、cTnT、cTnI指标的阳性率为48.64%、51.35%、54.05%,均显著低于联合就检验的阳性率94.59%。差异显著(P<0.05)。数据详见表2。

表2 不同检验指标的阳性率、联合检验阳性率(n,%)

组别

例数

阳性例数(n)

检验阳性率(%)

CK-MB

37

18

48.64

cTnT

37

19

51.35

cTnI

37

20

54.05

联合检验

37

35

94.59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肌坏死性疾病。该患者的胸部常具有剧烈压榨痛、闷痛等表现,且多数伴有濒死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饮食结构、行为习惯等因素的改变,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3-4]。对于此类患者,早期诊治非常重要。肌钙蛋白由cTnC、cTnT、cTnI共同组成,cTnT、cTnI也是诊断多种疾病的重要标志物。通过cTnI水平,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心肌受损情况。有报道指出

[5],对于CK-MB无法鉴别出的心肌损伤,可以通过cTnI鉴别。与此同时,在利用此类标志物评估患者病情时,还需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巧,尽可能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显示,从检查后的CK-MB、cTnT、cTnI指标来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值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结果提示,此三项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充分体现出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其中,cTnI是一种重要的血清标志物。患者心肌中,广泛存在着cTnI、cTnT。一旦其出现心肌梗塞,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出。且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在人体的心肌、骨骼肌、平滑肌中,均广泛存在MB。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机体内的MB在3h内会不断升高。但MB的特异性相对不高,因为患者存在骨骼肌损伤或严重肾衰时,也会发生MB水平升高的现象。此外,单独做CK-MB、cTnT、cTnI指标的阳性率为48.64%、51.35%、54.05%,均显著低于联合就检验的阳性率94.59%。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通过此三种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很好地辨别心肌梗死。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上述标志物的水平也会逐渐改变,对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CK-MB、cTnT、cTnI指标,均是临床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评判标准。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CK-MB各具优势,若能联合使用,可以得到更高的准确性。有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轻重,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推广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刘卫,刘慧玲.血清肌钙蛋白Ⅰ与心肌酶谱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分析[J].贵州医药,2022(04):046-048.

[2]张雪梅,丁文文,聂小妹.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结合GRACE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1,27(02):121-126.

[3]张敏,李阳春,雷蓉,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33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07):4-5.

[4]谢海花, 揭晓婷,陈发文.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5(08):019-020.

[5]冯惠平,赵淑君,张靖,等.和肽素联合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对心肌肌钙蛋白轻度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刊,2022,26(05):05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