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0
/ 2

MRI与CT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黄中蕙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究MRI与CT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接受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MRI与CT检查单独与联合检查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结果:MRI与CT联合检查的敏感性为90.9%(20/22) 、特异性62.5%(5/8) 均高于单独CT检查的73.6% (14/19)、45.5% (5/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37,4.986,P<0.05)。结论:采用MRI与CT联合对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相较于单独CT检查的检出率更加高,帮助医师有效的鉴别疾病,提高诊断价值,获得更好的诊疗结果。

关键词:MRI、CT诊断、椎间盘突出、临床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脊椎退行性病变或由于外伤而引起的一种腰椎变形疾病,髓核发生病变刺激纤维层及后纵韧带,通过影响椎神经导致患者随着神经遭受压迫的时间延长逐渐出现下腰部疼痛[1],同时臀部、腿部及下半身都可能会逐渐产生牵涉痛,椎间盘破裂会释放出一些化学性刺激产物,导致神经根炎症反应的发生,炎症因子的分泌让患者对疼痛的感觉信号更加强烈,下半身逐渐产生放射痛[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感会不断加重,导致患者行走困难、四肢无力等情况的发生[3]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服用一些药物,但是药物的使用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疼痛或者改善膨隆型突出,但是对于病症较为严重的突出型椎间盘突出患者或者腰椎脱垂游离型患者非手术治疗很难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4]。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帮助患者改善疼痛症状,改变腰椎变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 26 ~ 56 岁,平均(35.38±1.51)岁,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过专业医师判断符合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指征,患者与明显的感觉障碍、肌力下降、活动受限等情况出现;(2)接受治疗的患者神志清、意识明,患者经过治疗后处于病情稳定期,并对于研究要求知情同意且能够配合长期干预研究不会中途退出;(3)尊重被研究的知情参与权。

排除标准:(1)患者有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并且处于发作期;(2)妊娠哺乳期女性;(3)患有自主行为障碍等原因无法配合研究人员完成实验。

1.3 治疗方法

1.3.1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研究采用1.5T的超导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系统(飞利浦,ACS-NT)扫描位置从隔顶部至锁骨水平,先进性常规的平扫序列扫描检查T1WI-T2WI,系统设置参数为层间厚度6mm,间距2mm,矩阵大小为256*256,每个序列重复时间为750ms,回波时长为120ms,视野范围为320-380mm,同时进行弥散加权成像。在扫描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压力静脉注射器,手臂静注双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帮助显影进行增强动态扫描,注射剂量为0.1mmol/kg体重,注射的流速控制在2-3ml/s,在扫描结束后以20ml流速注射生理盐水即0.9%氯化钠溶液冲洗管壁。在注射后的30-40s之间进行两次连续扫描,70-80s之间给予一组连续扫描,等待两分钟后再进行一次扫描。

1.3.1 CT检查

本研究选用的CT设备为16排螺旋CT(设备品牌:东芝),患者采用平卧位置在进行检查时屏气,检查部位采用三维逐层扫描;一旦影像学医师发现可疑病灶,可以将浓度为60%的泛影葡萄糖溶液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自患者手臂静脉输注100ml该溶液。仪器设置的扫描参数为:90mA电流,螺距和层距分别为2mm和10mm,再次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时可以适当根据病灶位置调整参数。

以上仪器操作均由获得专业资质中级以上的影像学专科医师进行操作,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检查流程进行,两名及以上医师共同对患者的影响学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1.4观察指标

CT单独与联合核磁共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取患者资料采用SPSS19.0系统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 n(%)表示,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研究结果

2.1两种技术联合诊断准确性比较

CT联合核磁共振检查的敏感性为90.9%(20/22) 、特异性62.5%(5/8) 均高于单独CT检查的73.6% (14/19)、45.5% (5/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37,4.986,P<0.05),结果具体见表1。

表1 两种技术诊断准确性比较

手术诊断

合计

组别

阳性

阴性

CT

阳性

20

3

23

阴性

2

5

7

合计

22

8

30

CT联合核磁共振

阳性

14

6

20

阴性

5

5

10

合计

19

11

30

3讨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目前临床上除了手术并没有很好的保守治疗手段,且病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展,疼痛程度和运动受限程度都会逐渐增加。所以对于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医师会建议尽快采用手术的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运动能力。

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的方式,除了依靠医师通过患者描述的症状体征进行一些预判,主要通过影像学的方式对患者的疾病进行鉴别,其中X线和CT检查是两种最为常用的检查方式。X线胸片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实惠的优点,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成像效果相对较差,图像的质量不佳,容易造成患者疾病的误诊,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CT检查目前是一种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可应用于较多种类的疾病,并且操作方式越来越趋于自动化、便捷化,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使用的时间较短,不会有较为明显的不适感,并且病变通过CT的逐层检查可以获得更佳清晰的影像学结果,发生误诊的概率也相对较小,可以帮助患者在疾病早期获得更加准确的获得疾病的病变结果。核磁共振是一种近几年广为使用的影像学手段,其优点是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对的进行扫描,能够鉴别软组织变化程度同时也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调整治疗方式。

采用CT联合核磁共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相较于单独CT检查的检出率更加高,帮助医师有效的鉴别疾病,提高诊断价值,获得更好的诊疗结果。但是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仅选取了某一时间段内在某医院进行诊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样本较少,为了深入探究多层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价值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参考文献

[1]刘鹏.颈椎间盘突出症MRI与CT诊断的效果对比[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07):1210-1213.

[2]胡博.MRI与CT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0):93-95.DOI:10.15971/j.cnki.cmdi.2022.10.036.

[3]胡宇曌.CT与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分析[J].现代养生,2020,20(Z6):56-58.

[4]胡丽娟.MRI和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08):126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