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骨近端骨折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3D打印技术在骨近端骨折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黎江燕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目的:在骨近端骨折护理教学中,分析3D打印技术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实习的54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7名,3D打印技术)与对照组(27名,传统带教法)。比较2组考核成绩、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专科护理理论评分、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专科个案汇报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骨近端骨折护理教学中,实行3D打印技术,能有效提高考核成绩、满意度,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近端;骨折护理教学;3D打印技术;考核成绩;满意度

3D打印,最早称之为“快速原型制作”,其采用的方法如下:增材制造、分层制造,其中材料各层以预定形式沉积在彼此顶部,经熔融后,形成最终产品[1]。在生物医学中,将3D打印的3种关键类型(融融沉积、激光、打印)的快速原型技术融入其中。3D打印技术的问世,促使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技术,从虚拟过渡至现实,3D数字图像转变3D实物对象。当前,此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率较高。骨近端骨折,常见的上肢骨折,因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加大护理教学实践难度。尤其是实习护士,临床经验不足,很难有效护理此类疾病患者。基于此,研究以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实习的实习护生54名为对象,分析3D打印技术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实习护生54名,实习时间(2021.6-2022.6),依据随机数字表形式1:1划分为2组,观察组VS对照组。对照组27例,男7例,女20例,年龄19-24岁,均值(21.12±0.07)岁。观察组27例,男6例,女21例,年龄19-24岁,均值(21.16±0.11)岁。对比2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均知情,在入组同意书上签名。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

1.2方法

对照组:传统带教。制定教学计划,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骨近端骨折知识,并组织学生针对解剖、neer分型、影像学、治疗手段进行讨论,做出诊断、治疗方案;通过PPT,由副主任级别以上医师进行教学讲解,如骨近端骨折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手段等。

观察组:3D打印技术。传统教学结束后,以Mimics19.0软件,构建数字模型,以3D打印机制作骨折模型。借助软件中的立体图像,以病历资料为主,360°全面观察实体模型,理解骨近端骨折损伤机制。操作示范:带教教师以骨近端骨折3D模型为主,示范轴线翻身、体位更换、患者转运、功能锻炼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考核成绩,如专科护理理论评分、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专科个案汇报评分;满意度,总满意度=1-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0.0软件。计量、计数数据分别指代为(±s)、%,检验t、χ2;(P<0.05)统计差异存在。

2.结果

专科护理理论评分、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专科个案汇报评分,2组比较,观察组均>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专科护理理论

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文书书写

专科个案汇报

对照组

27

82.12±2.04

83.42±2.04

84.35±2.47

85.19±2.02

观察组

27

94.28±1.08

95.26±1.09

92.94±1.04

93.47±1.36

t

-

27.374

26.599

16.655

17.668

p

-

<0.001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满意度100.00%(27/27)、对照组77.78%(21/27),组间对比=6.750,观察组更高,差异显著(P=0.009<0.05)。

3.讨论

骨科学为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宽泛的学科,临床教学中,历来以骨科临床教学为重点、难点内容。随着临床教学方法创新,各类新型教学法层出不穷。而传统带教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运用插图、影像学资料,如X射线、CT、MRI等,通过实体骨骼标本、模型讲解,但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模型结构简单,难以满足实习护生的基本学习需求[2]。故需探索其他教学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专科护理理论评分、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专科个案汇报评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实行3D打印技术,可提高实习护生考核成绩。3D打印技术,多学科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数字控制技术、材料技术等,且3D打印模型可助力外科医师术前精准诊断,保证手术方案得以优化,增强整体团队协作能力,避免医源性并发症形成。当前,随着数字骨科的发展,此技术在临床教学中应用率也随之增高。针对实习护生,单纯利用二维X射线照片,无法深度分析和确定骨折个性化特征,而通过3D打印技术,可全面剖析骨折个体特征,将复杂的骨近端骨折结构形态全景化、精确化复制出来,并将其呈现给实习护生,助力病态骨近端骨折损伤特征全面呈现

[3]。此外,实习护生以患者影像学资料为主,将打印模型损伤位置和影像学资料上的信息进行比对,增强其自身阅片能力,调动钻研积极性。教师利用3D打印模型,将受伤机制和骨折特征、护理操作要点、骨折类型紧密结合,确保实习护生加深对轴线翻身、体位摆放等要求的理解,提高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骨近端骨折护理教学中,本次研究采用3D打印技术,这对于专科护理理论评分、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专科个案汇报评分均显著提升有促进意义,可确保实习护生对3D打印技术更满意,故具有实践以及临床普及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琼, 高小平, 王艳红. 计算机导航辅助3D打印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复位钛板固定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 32(34):366-369.

[2] 王德斌,毕郑刚.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内固定策略及3D打印技术的优化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12):177-178.

[3] 杨华清, 李强, 刘晓磊,等. 3D打印技术在矫形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 50(42):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