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用药安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用药安全探讨

胡海波

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  641000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提出合理用药的策略。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回顾性分析了12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分析分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统计应用不同给药方式引发的不良反应时间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P<0.05);用药方面以口服为主,其次为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大部分患者在给药后30~45min发生了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悸、荨麻疹、胃部不适,个别患者出现了休克。结论:临床上对老年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用药适应症,降低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保证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老年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对于不良反应的定义,我国食药监局认为:遵照药物基本用量和用法使用药物对某种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时,患者表现出了会对其造成一定伤害的反应,并且这种反应与疗效目标不相关,将此种反应认为属于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3]。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临床用药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但是相比较而言,老年患者依然是出现不良反应的高发群体。在不良反应的定义中明确限定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条件,即在给患者用药时,一定要遵照说明书用药,所以也就排除了药物滥用、误用、用药方式不当以及过量用药等行为引发的不良反应[2]。本次研究则针对老年患者药物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用药的策略。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了回顾性分析了12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纳入标准:(1)用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2)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不能正常交流;(2)合并严重的肝脏器官功能障碍;(3)合并严重的传染性疾病;(4)合并心力衰竭。本组患者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71.66±5.47)岁,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63例和57例,以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为依据,本组患者中重度、中度和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分别为17例、50例和5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药物治疗,研究人员详细统计引发本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的药物种类以及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以及用药方式。以药品监测工作手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等为依据,统计相关内容。对具体不良反应进行评价时按照如下标准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药物使用制度及标准》,患者用药治疗后发生了不正常的反应,并且这种反应与不良反应的基本种类相符合,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医师指导其及时停药,不良反应症状在24h左右消失。

1.3观察指标

分析分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并统计应用不同给药方式引发的不良反应时间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x2检验(n%)。

2结果

2.1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情况

本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性别

60~70(岁)

70~80(岁)

80岁以上

合计

29(52.73)

20(51.28)

14(53.85)

63(52.50)

26(47.27)

19(48.72)

12(46.15)*

57(47.50)

合计

55(45.83)

39(32.50)

26(21.67)

120

2.2不同给药方式发生的不良反应时间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

用药方面以口服为主,其次为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大部分患者在给药后30~45min发生了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悸、荨麻疹、胃部不适,个别患者出现了休克。见表2:

表2    不同给药方式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以及症状表现

给药方式

患者例数及占比(%)

临床症状表现

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min)

口服

44(36.67)

胃部不适、恶心呕吐

60~120

静脉注射

34(28.33)

恶心呕吐、皮疹、荨麻疹、休克

30~45

肌肉注射

42(35.00)

恶心呕吐、荨麻疹、心悸

3~30

合计

120

/

/

3讨论

老年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其机体功能快速衰退、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对机体造成更加严重的损伤,导致患者的痛苦增加。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选取的120例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稍多于女性,并且70岁以上的患者共有65例,占比54.17%,说明患者年龄越高,用药治疗的几率越高。本组患者中,选择口服用药和肌肉注射用药的患者较多,但是相比较而言,静脉注射后药物在机体内会迅速的起效,本次结果也显示,口服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相对比较久,一般在1~2小时,肌肉注射给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最短为3min,最长为30min,而相比较而言静脉注射给药一般在30分钟至45分钟后患者才会出现不良反应。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合理用药的策略:(1)对老年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医师要严格把握用药适应症,加强对用药过程的监督,明确药物的配伍禁忌、用法用量,药师要加强与临床主治医师的沟通,向主治医师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建议,加强对各种临床用药信息的收集和跟踪。还要不断提高药师的配药技能,对一些不正确的配药行为提出正确的指导意见,比如加药和给药的次序、溶酶液的合理性等[3];(2)药师还要叮嘱患者正确用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患者提供全面的用药咨询服务,积极主动地解答患者在用药方面的疑惑问题,向患者讲解一些正确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正确用药的意识,并能规范地管理自身行为。

总之,临床上对老年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用药的监测,降低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刘春莎. 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4):198-199.

[2] 席翔雁,石花. 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安全认知水平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5):589-591.

[3] 石长伟. 分析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的研究[J]. 婚育与健康,2022,28(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