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应用及临床预后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手术治疗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应用及临床预后观察

方军

资中资州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内江 641200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方案及预后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60例,以手术入路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接受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为参照组,接受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于术后3个月时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ASIA)、肢体运动评分(FIM)以及脊柱畸形矫正情况。结果:(1)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ASIA及FIM量表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2)术后3个月观察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论:对于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而言,选择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关键词】手术;脊柱创伤;脊髓损伤

   胸腰段脊柱是人在从事活动时主要的用力位置,其活动范围较大,因此受到外伤冲击时易受到损伤。脊柱骨折后椎间盘组织以及骨折片易进入椎体椎管内部导致脊髓受到损伤[1]。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临床治疗此类损伤的方案也日益增多。本次研究抽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60例进行分组研究,目的在于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此类损伤患者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共纳入6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以手术入路不同进行分组,接受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参照组(n=35),接受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35),参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7岁,平均(46.36±9.78)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4-69岁,平均(47.23±9.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我院已批准此次研究。纳入标准:①自愿入组并签署同意书;②经检查均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并且均伴有脊髓损伤[2];③无手术禁忌症;③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多发性骨折患者。

1.2方法

参照组为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全麻,仰卧位,以受伤脊柱为中心在胸背后正中方向行一纵向切口,将伤椎充分暴露出来后以L型椎肝置入椎体并将皮质骨置入,复位、固定后止血、缝合;观察组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气管麻醉,辅助患者摆成右侧卧位,在其胸膜腔入路并沿第12肋骨的走行方向行一弧形切口,持续向下切开,注意使切口与左侧髂前上棘平行,将组织肌肉切开后对附近血管进行结扎,明确植入骨高度后置入椎体螺钉,并安装前路内固定矫型器械,将椎体间撑开后植入长度相宜的整块皮质骨,对内部组织进行冲洗后电凝止血,置入引流管,常规缝合,术毕。术毕两组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期3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ASIA量表及FIM量表评分。利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3]制定的神经功能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此表包括感觉和运动觉两个维度,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总分值高者为佳。利用功能独立性评量表(FIM)[3]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此表包括认知功能以及运动功能两个维度,前者评分范围0-35分,后者评分范围0-91分,总分值高者为佳。评价时间为治疗前及术后3个月。

1.3.2对比两组患者脊柱畸形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术后3个月测量患者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实验数据,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s)描述,组间经t和χ2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ASIA量表及FIM量表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IA量表及FIM量表评分结果均高于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ASIA量表及FIM量表评分[(±s),分]

组别

n

ASIA

FI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30

97.08±6.61

156.84±8.84

68.49±4.51

90.92±5.40

观察组

30

96.74±6.60

182.57±9.12

67.46±4.73

112.80±6.96

t

0.199

11.095

0.863

13.604

P

0.842

<0.001

0.391

<0.001

注:△为本组内干预后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脊柱畸形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脊柱畸形指标(±s)

组别

n

Cobb角(º)

伤椎前缘高度(c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30

21.27±3.04

31.26±3.49

1.51±0.28

2.61±0.31

观察组

30

21.02±3.15

42.19±3.57

1.49±0.32

3.74±0.35

t

0.312

11.991

0.257

13.237

P

0.755

<0.001

0.797

<0.001

注:△为本组内干预后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情况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此类损伤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对于此类损伤患者多采取前路或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压的效果,还可保障患者脊椎的完整性,但是该入路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复位后稳定性不佳[4]。与之相比,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关节活动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此术式中,获取的骨块与伤椎失去的高度一致,这就可有效保障椎体的高度,此外,还能够促进血液流动,因此术后恢复速度也相对较快[5]。本次研究中,对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该组患者ASIA以及FIM量表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接受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35例参照组患者(P<0.05),且该组患者Cobb角以及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这与既往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对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采取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可见,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对患者的活动能力可造成较大影响,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哲, 李军, 郝延科. 分析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治疗对策在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复合医学,2021,7(5):21-24.

[2]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管理临床指南[J].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7):11.             

[3]徐敏铭. 脊柱创伤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8,15(34):122-125.

[4]张强.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及预后效果探讨[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1):73-102.

[5]李德欣, 李涛, 张伟涛. 前入路与后入路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及预后对比[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 47(2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