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卞成香

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脑卒中为高发病率疾病,而且死亡率与致残率也是令人堪忧的,当前我国超过40岁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病例已经有1200万人次,因脑卒中每年死亡病例约为200万,每年新增病例占比是8.7%,而且此类疾病逐渐开始向年轻化发展,所以,必须加强此类疾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此次主要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方法:从本院科室于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接收的病例进行了选取,纳入其中的86例符合要求患者进行了调研,以患者入院时间做小组划分标准,2020年的患者确定是对照组(43例),此组患者实行单一常规康复疗法处理,还有43例患者为2021年到院诊疗,该组主要以患者具体情况实行常规康复治疗加运动康复疗法,对此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进行了临床康复治疗操作,对患者治疗效果调查,对照组多例患者治疗无效;评估了此次患者运动功能情况,观察组恢复更优;查看此次患者生活能力,对照组部分患者该方面还需进一步干预(P<0.05)。结论:此次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实行常规康复配合运动康复疗法干预,能够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运动功能,促使患者具有自理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运动康复疗法

前言

    大部分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类病症为循证障碍性病症,主要是由于患者脑内动脉变窄,或者是因为闭塞,造成脑动脉破裂。临床表现有半身不遂、智力下降等。临床上对于此类病症的治疗通常借助常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不再恶化,主要是为了杜绝后遗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单独使用此类治疗手段效果较不理想,通过配合运动康复疗法能够达到显著的效果。此次就针对调研目标实行常规康复治疗加运动康复疗法干预,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主要围绕脑卒中病症为依据,对临床康复治疗效果进行了真实验证。选入时间是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做分组。对照组(2020年)显示全部患者是女性,患者年龄最小是40岁,最大年龄76岁,患者患病时间最短为1年。观察组(2021年)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是23:20,患者年龄均在76岁以内,患者患病时间短则1年,长则5年。通过假设检验显示不具有明显区别,无对比意义(P>0.05)。与本次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要求相一致,患者、家属对此次调研内容熟知,阅读无异议后签订同意书。

1.2 方法

    以患者此次的临床症状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操作,其中对照组患者是常规康复治疗,先给患者实行针灸推拿操作,1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小时,1日3次,以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颅内压等内科干预。观察组患者和以上操作一样,同时给予患者开展运动康复疗法操作,具体步骤为下面几点。

⑴生活能力训练。医务工作人员应该引导患者持续练习穿衣服、洗脸等日常行为。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后,应该要求患者自主进餐、自行刷牙、洗脸,家属应在整个过程中陪伴左右,杜绝患者出现意外情况[1]。⑵语言练习。应该积极和患者语言交流,多说一些患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鼓励患者述说自身的临床表现和身体感受,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期间,不能随意打断患者讲话,需要认真聆听患者的生命故事,还需要给予适宜的回答,保证交流有效性。⑶肢体被动训练。患者需要卧床休养状态下,需要引导患者完成膝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护理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动作不可过于粗鲁,保证活动时患者无疼痛感受。⑷步行训练。引导患者主动进行下肢功能练习,患者下肢功能情况稳定后,可以引导患者实行迈步等训练[2]。⑸主动练习。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状态下,可以帮助患者对异常姿势进行适宜调整,如站立位练习等。下肢屈髋训练等,将患者上肢、手腕抬高,伸展五指练习。⑹肌肉训练。让患侧每日持续实行坐位平衡、翻身等训练,促进患者核心肌力得到改善。所有患者均治疗90天,对患者干预后疗效进行了评估分析[3]

1.3 观察指标

    对此次小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情况通过Fugl-Meyer评分进行测定;利用独立生活能力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能力水平;调查比较了了患者治疗效果,患者身体症状消失,肢体活动功能达到正常水平,是显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可以进行简单活动,为有效标准;患者症状未见减轻,病情持续恶化,为无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1.0软件将患者各项资料进行了记录和计算,小组真实验证为t手段,有比较意义是(P<0.05)。

2 结 果

2.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与生活能力评分分析

对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显示观察组各评分突出(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析[n(%)

]

组别

例数

FMA评分

独立生活能力

上肢

下肢

观察组

43

41.21±1.24

27.62±0.74

85.34±4.52

对照组

43

36.42±1.21

22.62±0.78

76.18±4.46

t

17.255

28.878

9.004

p

0.000

0.000

0.000

2.2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对比

   统计了治疗后的各项情况,显著对照组治疗无效病例较多(P<0.05),表2。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对象临床疗效比较分析[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3

23(53.49)

17(39.53)

3(6.98)

40(93.02)

对照组

43

14(32.56)

18(41.86)

11(25.58)

32(74.42)

t

5.460

p

0.019

3 讨 论

    脑卒中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由于这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必须加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才能保证患者预后效果。鉴于此对本次调取的研究目标进行了临床干预,全部患者都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操作,同时观察组患者还配合运动康复疗法操作,对患者治疗后情况分析,运动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突出;生活能力方面,对照组多例患者还无法自理生活;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组治疗无效病例极少。

参考文献:

[1]张熙斌, 孟兆祥, 马灿灿, 等.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 28(5):449-451.

[2]王雅如,曾玉宝.常规康复疗法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9,9(14):214-215.

[3]曲庆明,炊娟霞,赵玉伟.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比[J].临床研究,2020,26(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