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王彩莲

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700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0例肿瘤患者,纳入期限2021.8~2022.8月,按照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前者采用常规穿刺活检方法,后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比较两组诊断阳性率和满意度,探讨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阳性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具有极高应用价值,与常规技术相比优势明显,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

肿瘤在临床十分常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变化,其发病人数逐年剧增,通常早期患者症状具有隐匿性,一经确诊通常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目前肿瘤的诊断尚无理想方法,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MRI等,虽然可以确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可能性。病理诊断也是肿瘤诊断的常用方法,且效果确切,但是关于选用何种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常规方法主要为活检穿刺,可明确病灶类型、分期等,但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患者可接受度较差。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病理诊断方法,具备抗原修复技术、自动免疫染色系统等优势。基于此,本研究对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8~2022.8月收治的70例肿瘤患者,按照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为19例和16例,年龄区间27~72岁,平均(48.52±2.51)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0例和15例,年龄区间28~72岁,平均(49.05±2.84)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活检方法,结合病灶类型、具体位置等进行穿刺活检,在超声引导下操作,取出病灶组织,和标准组织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病理诊断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合理选择试剂,具体包括甲醛固定液、脱水液、蒸馏水、浸蜡液、透明液等。操作方法:取一块组织,大小为1cm×2cm×0.2cm,在甲醛溶液中充分浸泡,严格控制浸泡的时间,2h左右,之后用透明液进行透明处理,时间为1h,脱水处理采用脱水液,时间为1h,浸泡处理采用浸蜡液,时间为1h,将组织埋于石蜡内,常规切片处理,对厚度严格控制;对切片后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之后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在37℃环境下孵育,时间为10min,蒸馏水冲洗3min后用高压锅修复2min,采用PBS洗涤5min,常温条件下孵育2h,采用PBS洗涤,放入Ultrasen SitiveTM SP试剂,孵育后DBA显色,最后使用树胶封固处理。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诊断检出率进行对比,主要包括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其他为阴性。通过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观察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共35例,阳性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21例,55.50%),且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检出率及满意度对比 [n(%)]

组别

例数

阳性

满意度

观察组

40

35(87.50)

39(97.50)

对照组

40

21(55.50)

32(80.00)

x2

11.667

6.135

P

<0.05

<0.05

  1. 讨论

目前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效果确切。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阳性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常规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具有诸多优势,病理诊断中采用该方法可通过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级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实现对抗原的定性定量分析,因为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采用免疫组化对抗体进行有效标记,在显色的作用下可以进一步明确组织细胞内的抗原[2]。免疫组化采用标本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石蜡切片是目前制作组织标本常用的基础方法。能够确保组织形态保存良好,同时便于各类染色的对照观察,有助于延长切片组织的保存时间;同时石蜡切片时对甲醛固定剂的应用,对组织内抗原的暴露具有较大影响,能够有效修复组织切片,这都是常规技术不具有的优势。并且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不适和伤害,有助于消除患者对病理诊断的恐惧、抵触心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诊断准确性,降低假阳性率,还需要工作人员充分掌握技术操作要点,具体包括:(1)组织固定。完成组织采集后需要进行固定,合理选择固定液十分重要,主要采用甲醇固定液,该固定液具有固定效果理想、时间久等优势,同时组织3个月内的阳性率相对稳定

[3]。(2)烤片。在组织烤片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确保温度适宜,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恒温箱中进行加热,温度在60℃~68℃之间,加热过程中避免温度过高。(3)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一环,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时间,通常保持在8min左右,之后断开,使切片自然冷却,之后进行染色。(4)染色。对组织染色的过程中应采用苏木精进行反复染色,避免颜色过深,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另外,免疫组化技术的显色也是一种化学反应,可以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过氧化物酶等产生反应,进而生成颜色鲜明的复合物,同时在组织的细胞抗原时间进行沉淀。但是需要注意,因为肿瘤类型繁多,不同组织标本的来源也各不相同,其抗原的含量也有所差异,因此显色反应时间存在不同。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具有极高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军军.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 医药前沿,2020,10(1):65-66.

[2] 曹美荣,白春侠.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55.

[3] 段裴. 比较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