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中医针灸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体会

伏爱

通江县至诚中心卫生院, 四川 巴中6367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体会。方法:筛选骨伤科患者80例,时间范围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常规药物+中医针灸治疗),各40例,判定两组疗效差异。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0d、20d,NRS评分均明显更低,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予以骨伤科患者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骨伤科;中医针灸;疼痛评分;治疗有效率

颈椎病、慢性软组织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均为骨伤科常见疾病。此类患者以局部肿胀疼痛、肢体功能受限为典型表现,患者躯体痛苦明显,精神、心理压力较大。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内治法应用较广,即口服药物,以此达到疗伤止痛的作用,但部分患者用药后,症状改善缓慢,止痛效果不明显,还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中药外敷、推拿、针灸等,均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其中,针灸通过肌肤施治,可深入脏腑、腠理,起到调气血、通经脉、止疼痛的作用[1]。现对其实际应用做出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骨伤科患者80例(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选患者由骨伤科收治,年龄≥18岁,能够配合药物、针灸治疗,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已排除骨折、严重外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局部皮肤感染、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精神状态异常患者。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3/17、22/18,年龄分别为(48.25±4.11)岁、(48.71±4.23)岁,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劳损患者例数分别为8例/7例/14例/11例、9例/8例/13例/10例,组间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19983205),每12h用药1次,0.2g/次;口服活血止痛胶囊(南京中山制药生产,国药准字:Z10920002),3次/d,4粒/次,治疗周期20d。

观察组:药物治疗同对照组,开展中医针灸治疗,选择规格适宜的一次性毫针,对针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合理选择穴位。①颈椎病:选取颈夹脊穴、风池穴、阿是穴、大椎穴、外关穴;②肩周炎:选取肩前穴、肩贞穴、肩髃穴、肩颈穴、天宗穴、大椎穴;③急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劳损:根据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穴位。1次/d,留针时间20~30min,连续治疗10d后,间隔2d,继续治疗10d。

1.3观察指标

(1)判定治疗效果,进行组间对比,依据标准为临床症状、体征,分为显效(患处功能恢复正常,疼痛、肿胀等临床消失)、有效(患处功能轻微受限,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疼痛、肿胀等症状好转)、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3个等级,总有效率排除无效患者;

(2)评估疼痛程度,进行组间对比,工具选择NRS(疼痛数字评分表),分值0~10分,代表无痛至剧痛。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n(%),n=40]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1(52.50)

17(42.50)

2(5.00)

38(95.00)

对照组

16(40.00)

13(32.50)

11(27.50)

29(72.50)

X2

-

-

-

7.4397

P

-

-

-

0.0064

2.2 疼痛评分

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0d

治疗后20d

观察组

40

5.89±1.24

3.61±0.80

1.22±0.39

对照组

40

5.82±1.26

4.85±0.92

2.53±0.60

t

-

0.2504

6.4326

11.5777

P

-

0.8029

0.0000

0.0000

3.讨论

中医骨伤科学主要研究人体脏腑经络、筋骨、气血、皮肉疾患,理论体系完善,历史悠久。骨伤科疾病类型较多,以中老年人为多发群体,常见病包括关节炎、腰肌劳损、颈椎病、椎管综合征等,患者普遍存在顽固性疼痛,肢体功能不同程度受限,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骨伤部位功能丧失。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口服中成药、西医止痛药,可起到消肿祛瘀、疗伤止痛的作用,但仍存在起效慢、疗效个体差异大等问题,建议与中医外治法联合。中医理论认为,骨伤科疾病属于“痹症”“伤筋”等范畴,应将调节气血、整复错位、疏通经络作为治疗重点。中医理论认为[2],骨伤科疾病属于“痹症”“伤筋”等范畴,应将调节气血、整复错位、疏通经络作为治疗重点。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0d、20d,NRS评分均明显更低,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分析原因如下:筋脉失养、肝肾亏虚、颈部劳损为颈椎病病理基础,痰湿内生、风寒湿邪外侵等,都会导致筋脉失养、经络闭塞,从而导致麻木、疼痛症状。选择外关、风池、肩井、颈夹脊穴等穴位,可化瘀止痛、通经活络、疏通清窍、补益精髓,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表现为血运受阻、气机不畅、经脉受损,属于“伤筋”范畴,依据疼痛情况、患病部位等选择针刺穴位,可起到消肿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

[3],针刺后可调节内源性镇痛系统,调节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多种镇痛物质,如内啡肽、脑啡肽等,还能产生大量消炎物质,以此发挥强效镇痛作用,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中医针灸疗法优势显著,在骨科疾病治疗中,应遵循规范性、安全性原则,确定其适应症、禁忌证及具体治疗方案,避免不当针灸,充分发挥其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疗法适用于骨伤科疾病治疗,其作用直接,能够弥补口服药物的不足,可运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患者疼痛、缩短疾病疗程,提升骨伤科疾病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立伟.中医针灸治疗骨伤科患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18):58-60.

[2]江志勇,陈伟洪,陈勃,等.中医外治法治疗骨伤科疼痛性疾病的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9,9(01):56-58.

[3]潘同新.中医外治法治疗骨伤科疼痛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8,31(2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