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苗婷婷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 吉林132011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高血压病人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并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基础。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于我院就诊的高血压病人,对其基本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等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统计分析,分析我院高血压药物重要合理性。结果:纳入研究的100例研究样本用药中,利尿剂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占35.0%;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26.0%和钙离子拮抗剂占20.0%。占比较低的为转换酶抑制剂占15.0%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占4.0%,其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用量占比最低。结论:临床治疗上,根据病人疾病类型的不同,不同高血压病人选择不同用药,保证用药合理性,对用药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用药可帮助病人血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病人疾病干预,健康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

引言

高血压疾病是一个医学常见疾病,其死亡率很高,同时非常容易导致器官合并症,如心脏、脑、肾等,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和慢性心脏病的风险因子。给予必要的药物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合并症风险,减少死亡率。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科学地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品,以提高心内科病人生活质量。在此前提下,就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其存在着必要的现实意义,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用药相关数据,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纳入研究的高血压病人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0.01±6.30)岁。

1.2研究方法

当病人住院之后,临床医师将对患者病人进行诊断检查,根据病人的情况,对病人实施针对性的疗法。护理人员把临床治疗和相关记录做好,如病人的入院日期、疾病状态及其他基础资料等。对病人的服药日期、药物剂量、服药方式、药品联用和医院病历的有关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对药品的应用状况作出精准统计,并分析药品对患者疾病的实际影响情况

①利尿剂类:利尿剂一般是指增加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排出,利尿剂多用于水肿性疾病。但在高血压治疗中,泌尿剂同样具有治疗作用。

②β受体阻滞剂类:β受体阻滞剂的功能机理是透过拮抗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降血压,减小心肌耗氧量,减缓和防治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损害,促进左室和血管的重构等。

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一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的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周围和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来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的转化。减少血管紧张素的产生,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产生降压作用。

④钙离子抑制剂:钙拮抗药它的药理作用是直接放松血管平滑肌,舒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减少外周血管的压力,从而产生降压效果。

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同样具备降压效果。其主要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而降压,也是人体非常强烈的收缩血管物质,是人体内非常强大的内源性的升压物质。目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是临床常用的主流降压药物。

2结果

对100例病人进行资料收集,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类常用高血压降压药物中,利尿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用药占比较高,其次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分别占15.0%和4.0%,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表1  100例研究样本中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n,n(%)]

药物类别

名称

例数

合计

利尿剂

呋塞米

14

35(35.0)

氢氯噻嗪

11

螺内酯

10

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

1

26(26.0)

比索洛尔

2

美托洛尔

2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2

15(15.0)

培哚普利

5

贝那普利

8

钙离子拮抗剂

非洛地平缓释

3

20(20.0)

硝苯地平缓释

12

硝苯地平控释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厄贝沙坦

1

4(4.0)

氯沙坦

1

缬沙坦

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等特点。临床资料表明,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生活节奏加快,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上升。高血压作为一类可以预防却需要终生用药干预和治疗的病症,尽管它自身不具有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风险,但一旦不能进行合理干预,则可能产生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类高危并发症。由此,应对高血压疾病予以重视,对其展开充分治疗,以降低其并发死亡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高血压,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方法。但就患病的病人而言,在对病人进行用药治疗过程中,必须保证降压药品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其发病条件、药品用量影响、药品管理情况等条件全面考虑药物的针对性应用。一方面,在药品选择中,临床医生必须对其疾病状况进行客观评估,同时对病人是否出现有关并发症进行认真检查。如:病人高血压情况较轻,则建议通过非药物治疗进行干预。若患者通过非药物治疗并未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则可考虑应用降压药物。但针对此类病人。在选择药物时同样应首先考虑温和类、不良反应较少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但是,在对患者疾病状况有效评估之后,如病人的高血压处于中度水平,就必须配合其它种类药物共同使用,比如钙离子拮抗剂类药品、β-受体阻滞剂类药品等。对病人进行多药结合诊治过程中,需要客观判断其疾病状态的同时,也必须对病人血压数值作出精确测量。而针对初发病例及轻度病人,必须检查病人有无出现脑并发症、心血管类并发症。在选择药物联用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种药物的配伍情况作出详细判断。在血管紧张素、感受器阻滞剂类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物合并使用过程中,必须对两类药物的共同使用疗效做出客观判断,避免由于盲目使用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另外,根据不同的病人,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必须进行针对性诊断,通过进一步了解病人的靶脏器损伤和合并症情况等,对符合病情的药物作出正确选用,从而使用药的科学性得以充分提高。

本研究探究了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相关数据显示,在心内科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三类抗血压药物分别为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用药占比均高于20%。相比于其他2类药品,这三种药物的使用明显更高,且差距较大。由此可见,目前我院五类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综上所述,心内科高血压疾病治疗中,合理选择用药能够有效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中,应充分关注合理用药,不断优化药物配伍。以此,在保证用药疗效的基础上,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延长心内病患生存期,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学艳.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3):145-147.

[2]赵从彦.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2):65.

[3]王建镇.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6):55.

[4]王峰.心内科5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142-143.

[5]黄文东,杨艳芳,李启森,袁圣勇.对某院2017年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1):137-139.

[6]阿卜杜热西提·阿卜杜热伊木.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1):38.

作者信息:

苗婷婷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南京街4号吉林市中心医院1号楼19楼邮编1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