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美丽乡村营造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美丽乡村营造路径研究

 许帅

单位全称:浙江城市空间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邮编:310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美丽乡村人文景观设计的现状,提出了人文关怀视角下文化景观营造的路径:一是梳理自然文化肌理,二是点缀特色文化小品,三是修缮历史文化场所,四是传承传统民居样式,五是优化协调生产性景观。

关键词:人文关怀;美丽乡村;营造路径

一、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美丽乡村人文景观设计的现状

美丽乡村中的人文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历史性等,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各个区域,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庄都在改头换貌,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如此的建设环境下,同质化建设较普遍,乡土的特色文化在城市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消失,改造后呈现的效果大多特色不明显、设计语言雷同、缺乏对原有场地的回应和尊重。

1.人文景观破坏严重

乡村的人文景观本应强调乡村本土的美,再进行人文景观设计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呈现出浓郁的乡土特色或乡村文化的特色景观。而现实中对植被的破坏和对自然的开采,许多的名贵树种遭到砍伐,在历史中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在村落居住的墙面乱涂乱画,使得乡村的原始居住风貌遭到破坏;在对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认识程度不高,使得历史文化遭到破坏,或破损后对其修复不当,造成对古迹毁灭性的打击。

2.乡村景观“千篇一律”,特色不明显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使得人文景观的建设失去了乡村特有的乡土风貌,乡村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乡村特色以及乡土文化。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与城市化建设雷同的景观设计。如在建筑类型的选择方面抛弃了原有的乡村建筑,使用与城市建筑相同的类型,在材料的选择、设备的完善等方面都刻意的模仿城市;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模仿城市中的公园设计或广场设计,使得淳朴的乡村气息逐渐丧失,乡土风貌遭到破坏。居住区的形式模仿城市小区的建设形式,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一味地模仿城市建设,使乡村整体上丧失了农村山水的惬意之感,从空间结构上也丧失了乡村原有的文化积淀,打破了乡村原有的空间形制。

3.在人文景观的设计中“修旧如新”的痕迹明显

随着民宿的兴起,为了迎合旅游业的需求,人造景观越来越多,在这些景观进行建造时,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如乡村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时,对人文景光的设计进行盲目的建造,人造景观模仿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造成了对乡村本土人文景观的破坏,散失了乡村原有的乡貌,同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与此同时,还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对乡村人文景观的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三、文化景观营造思路

以笔者近期做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景观设计上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景观元素,提出“人文内涵•水乡田园”的设计目标:依托现有村内的孝文化特色,结合当下法治文化元素,打造人文涵养文化内核,扩大影响并聚集人气,同时通过梳理某乡村特色水乡脉络基底,营造特色田园环境,完善田园风光体系,探索乡村旅游与产业升级,健全配套设施和服务能力。

1.梳理自然文化肌理

某乡村因水而兴,有着特色的水利文化。在景观设计中,首先需要尊重场地的自然特征,对乡村的水系进行梳理:一方面,扩大原有池塘面积,将常年积水地方沟通连接起来打造湿地景观,并通过现有灌溉泵站将后旁边的河道引入东部现有水塘,作为初级沉淀池,然后通过地形整理开辟一条水道将水引入中部的水塘,作为水塘的日常补水来源。另一方面,沿路开挖植草沟汇集雨水,通过明沟将雨水排入村内水塘,并最终溢流进后旁边的河道,解决村子的内涝问题。

2.点缀特色文化小品

在村内的小品设计中,融入孝文化符号,贯穿于整个村内景观设计,例如:乡村入口,以立体标识小构筑物和引导性景墙为主。立体标识构筑物,一大一小相依成组,体现崇孝元素。引导景墙一方面遮挡入口现状民房,同时在上面直观展示孝文化的图案与文字刻板内容,选取二十四孝中三组典型的故事以耐候钢展板的形式进行展现;在主入口游园的园路旁设置介绍二十四孝故事的文化展板,进一步强化某乡村孝文化印象。

3.修缮历史文化场所

人文苑作为地方特征的文化符号,有大量的孝主题的碑刻和书法作品,但展陈形式过于单一,同时没有一定的参观路线,展示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将原本一排展示的石碑拆解,利用花坛分隔空间和产生的高差变化来重新组织参观动线,并将其中的孝字碑拆解立在正门口,形成照壁,使人们对某乡村孝文化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参观过程更加生动合理。

4.

传承传统民居样式

乡村地处江淮流域,是南北文化交汇地,集聚南北特征于一体,使得村内的传统建筑的装饰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浑、朴素。因此,在民居改造设计中参照传统民居装饰简洁、雄浑的样式,对建筑物的屋面、门头和围墙进行重点改造。屋面更换沉稳大气的深灰色陶土瓦;外墙则选用青灰色真石漆材料进行涂装,并在建筑下部结合毛石贴面;对于院墙门头则改为仿古式硬山顶样式。通过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取传统民居样式的精华,恢复古村风貌。

5.优化协调生产性景观

乡村内具有典型的平原村子的特征,村内各家门前保留有面积较大的自留地空间,传统的公共景观营造方式必然会冲击到村民的自留地空间,这也常常是乡村景观建设中的矛盾点。在设计中,继续保留村民各家的自留地,通过青砖矮墙与篱笆的围合做法,将村民自留地空间进行重新划分,明确村内公共景观与自留地的界限,同时也将闲置荒废土地利用了起来。同时,收集农作器具集中在自留地空间展示,以科普教育形式传承传统耕作技术,展示地方农业生物品种、传统农业品牌,利用特色农业景观发展农村观光旅游;植物方面还是以日常农作物为主,在入户路和矮墙边缘进行开花小乔和果树的点缀打造为生产性景观,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将村内景观的日常维护责任到每户,真正做到村民共治共享,使乡村景观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景观的营造应当摆在重要的位置。在设计之初,要充分调研场地的条件,将可利用的乡土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保留村庄现有的空间格局,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其次,注重乡村文化,塑造名片,依托乡村现有历史文化场所,展示特色的地域文化,打造富有内涵的文化景观乡村,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

参考文献

[1] 张欣怡. 人文景观元素在美丽乡村中的传承与保护[J]. 建筑与装饰,2022(8):7-9.

[2] 杨广荣,黄华青. "美丽乡村"之人文景观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 安徽建筑,2021,28(11):19-20,32.

[3] 梁加诚,闫科旭,惠立.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景观艺术设计探索[J]. 灌溉排水学报,2023,42(2):后插3-后插4.

[4] 张霞. "三美"融合视角下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以建德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23,51(5):254-256.

[5] 汤静融.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好乡村规划分析[J]. 建筑·建材·装饰,2023(4):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