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髋关节置换术后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蒋春燕 

夹江张氏医院  四川乐山  614100

常见的髋关节疾病有严重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股骨颈骨折等。目前,治疗上述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髋关节置换术。该技术在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和缓解患者疼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普遍认可。但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若不采用预防措施,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1%~77.2%,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的发生率在1.9%~6.8%之间。因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LDVT的有效防治做基本科普。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操作医生的技术、患者的自身情况、术后治疗护理质量等有关。髋关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出现在手术过程中,术后早期护理期间,术后晚期康复锻炼期间,日常活动都会引起不同的并发症。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术中骨折、血管神经损伤、休克、骨水泥过敏、脂肪栓塞、后期假体柄断裂等。如常见的护理密切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疼痛。

通常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发生的高峰期一般为术后1 个月内。相关研究报道,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为 0.3% ~ 1.7%;国内统计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感染发生率为 4%,翻修手术后感染发生率可高达 32%。一旦术后发生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将,治疗费用增加,有可能再次面临手术,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发生感染是多种因素所致:常见的有术中感染、引流管留置时间长、切口敷料污染、糖尿病或合并多种基础病患者以及患者高龄等。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也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多与手术类型、手术方式不当、不当运动等原因有关,比如:在搬运患者或者患者翻身的时候过度向后伸或者向内收,在屈髋状态下导致脱位;在手术过后不慎发生滑倒,导致脱位;手术原因使得髋臼假体或者股骨头假体位置不当;髋臼发育不良,组织结构松散,也会使假体脱位;部分患者的假体滑脱则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导致的,例如精神原因、老年痴呆症等。

安装在体内的假体就像一部小型的机械设备,患者应当对其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做好维护工作,它的寿命才能长久,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以下几个体位时尤其应该注意:

卧位 平躺在床上的时候,大腿之间应该放置梯形枕,患肢向外伸展45°左右,保持中立卧姿。

起床 起床的时候应该从手术侧下床,先用肘部发力,给身体支撑起来,以髋部为轴心向手术侧进行转动,慢慢让手术腿能够接触地面,期间尽量让身体和手术腿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避免弯曲腿部,然后将非手术腿挪动到床边,手术腿伸直,通过使用助行器帮助站立。注意在站起之前,身体不要向前倾。

坐下 患者术后取坐位时,要选择有着硬直靠背的扶手椅子,不能坐矮凳子或者质地较软的沙发。落座时,患者需要先松开手,把手从助行器上移动到凳子扶手上,通过双手的支撑让自己身体降低完成坐下动作,期间注意保持手术腿向前伸直。起身时也是如此,先用健侧腿和双手发力,将身体重心抬高,拉动手术腿向上,松开双手抓住助行器即可。

走动 将助行器放在身体前侧几寸的位置,握紧助行器,双腿伸直,由非手术腿向前移动到助行器中央,带动手术腿向前移动,让助行器帮助腿部承担身体的部分重量。(1)器械预防术后对患者采取间歇性气囊压迫可以有效早期预防DVT的发生。通过气囊对下肢进行间歇性充气,可增进静脉和淋巴的循环,静脉回流增加,并减少血液淤滞。间歇性气囊加压能够促进血管释放内皮细胞因子,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DVT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2)药物预防药物的预防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凝聚、抗凝及降低血液粘滞度等三大类。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前列腺素等;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香豆素类等。普通肝素有出血风险,临床应用较少,低分子肝素优点较多:半衰期较长,无须严密监测凝血参数;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见;抗凝血因子Xa作用强,而抗凝血酶作用较弱;香豆素类以华法林为代表,具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主要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待原有凝血因子耗竭后方可显效。易引起自发性出血,维生素K为其有效的对抗剂。降低血粘稠度疗法,主要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去纤维蛋白剂。低分子右旋糖酐因其覆盖于血管内壁和红细胞表面,增加了内皮细胞与红细胞膜外的负电荷而产生相互排斥反应,阻止释放凝血因子和抗血小板聚集,具有轻度抗凝的作用,能防止微血栓的形成。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病变骨关节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显示,至少有20%的骨关节疾病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内容主要是从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展开。在术前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和健康教育护理、术前功能锻炼指导,从根本上提升患者及家属对髋关节置换术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水平。术后护理通过对患者围术期的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观察,根据患者实际心理状态,为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为患者饮食和用药进行科学指导,对患肢实施保暖护理;依据患者术后切口恢复状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方案,保证患者围术期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重点,根据患者实际护理需求,为患者实施精准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病人发生功能不全和肺栓塞。尽管患者在住院期间曾经进行过抗凝的治疗。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回流缓慢,血液淤滞等造成,因此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护理干预性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护理干预性预防:加强基础护理,术后使用下肢垫抬高下肢 15°~ 30°,下肢垫使膝关节屈曲 10°~ 15°可使下肢静脉呈松弛状态,两者均利于静脉回流。术后留置深静脉导管,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反复静脉穿刺,特别是患肢,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将患髋肢体保持外展中立位(15°~ 30°),术后 6 h 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止痛效果良好的情况下进行踝关节被动运动,术后第 2 天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舒缩锻炼,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前、术后均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如吹气球、扣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饮食上给予低脂高纤维饮食、营养丰富清谈饮食。

药物预防主要为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按指南需抗凝至术后 5 周,过早停药容易出现血栓,常用的药物有:口服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等。

物理预防主要包括:早期康复活动、下肢功能锻炼器、足底静脉泵、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加强预防深静脉栓塞及肺血栓的健康教育,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肌力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患肢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输液治疗时避免双下肢静脉穿刺,尽量不要损伤血管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