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与处理技巧有哪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1

常见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与处理技巧有哪些

罗术平

巴中市中心医院   四川巴中   636000

院前急救是影响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且复杂,因此具有显著风险,及时高效的评估并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紧急救援时,不少患者多合并或伴发一系列急危重症,继而增加了救援难度,及时鉴别以及合理应对相关的急危重症是保障抢救成功的重要方面。对于常见的急危重症,需了解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处置方法与中间环节,在第一时间呼救并等待专业医疗人员前来救治的同时,把握好“黄金时机”应对急症。

1急救知识与技能薄弱的原因有哪些?

当前我国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大型医疗机构或急救机构开展有限的急救技能培训,对象常覆盖消防员、警察、导游、志愿者等特殊人群,范围较为受限,对广泛的基层公众未构建系统的培训机制。此外,民众对现场急诊急救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严重不够,难以通过主动学习去掌握急救知识。有相关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公众对这类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常常来源于电视、报纸等媒体,但媒体还需加强科学专业的有关意外规避、症状识别、急救技巧等内容的介绍。同时今后还应从多方面开展正规有效的培训渠道,特别是还原伤害现场的仿真模拟急救应急培训。

2 如何识别常见的急危重症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和(或)加重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发绀、烦躁、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强迫坐位等,甚至会发生意识模糊,血压一过性增高后持续降低直至休克。

急性呼吸衰竭是危重症患者多发的致命性综合征,包括Ⅰ型呼吸衰竭与Ⅱ型呼吸衰竭,此外患者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血管通透性提高,血管内血浆向外渗出,肺泡内出现液体潴留,从而导致肺间质水肿,影响气体交换,引起低氧血症,若病情演变,侵袭呼吸肌,加剧痰液分泌量,将进一步进展为Ⅱ型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一些肺内外疾病所引发的急性弥漫性肺受损以及进行性急性呼吸衰竭,呼吸增快可能是最早产生的症状之一,可见进行性加剧的呼吸困难、发绀,同时多伴发出汗、烦躁等。患者多出现呼吸费力的情况,且胸廓出现紧束感、呼吸窘迫、严重憋气。

    3 如何对急危重症进行应急干预?

在应对急危重症时,首先要保持镇定和冷静,由于部分疾病的病情进展快速,许多患者易引发焦虑、恐慌、紧张等心理,难以有效控制病情,为此需要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因此,急救人员在接收急救电话后,在询问其病情基础上,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安抚,告知其不良心理可能会加重病情进展,要尽量帮助患者快速平稳情绪。另外简单讲述抢救成功的病例,以增强患者信心;其次患者在进行抢救时特别需要家属积极配合,以保障抢救工作有序开展,因此稳定患者心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患者家属切勿表现出悲伤、担忧等情绪,以免影响患者心情,并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平和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安抚,及时予以精神鼓励,增强患者求生意志。

另一方面,患者及其家属在拨打求救电话后,要与医护人员保持有效沟通,尽可能详细地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用药状况、自救情况、家庭地址、交通与环境等,同时向急救人员提供充分及准确的信息,以更好地让其评估患者的病种与病情程度,明确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表现,保障抢救人员掌握实时状况,准备好相应的抢救物品与设施,提前做好接诊准备。

此外,呼救者须在急救呼叫中心人员指导下配合评估患者病情,比如检查心率、呼吸频率,监测患者瞳孔是否出现散大现象,并且开展相关的应对措施,比如引导患者静卧、抬高头部、松解衣物、自然伸展颈部、将头部偏向一侧等措施,以调节呼吸、颅内灌注等情况,另外要避免随意给药或饮水。在转运过程中,为急救人员提供更多地病情信息,对于易出现呼吸功能异常、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或是休克的患者,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在转运时特别需要关注其异常表现,同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家属也可进行转运陪伴,要预防患者在转运途中碰撞;另外对于气道阻塞者,需予以清理呼吸道;严密关注管道状况,预防脱管、挤压、移位以及堵塞等风险事件发生。

急危重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急危重症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急危重症发生进展特征、识别症状、认知误区与科学的干预方式等,可以通过文字解释、图文视频或是模拟相关场景的方式,分解急救过程,直观地反映每项急救步骤,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急救技巧,在面对意外与疾病现场时,可以从容不迫地提供规范的急救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得各类严重疾病频发。及时有效的急救干预能够为抢救患者争取最佳的救治时机,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救护效果,通过了解和掌握高效、安全、规范的急救知识,学习常见损伤和临床疾病的应急措施,增强紧急救护能力,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同时要第一时间拨打抢救电话,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并配合急救人员开展一系列院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