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体现城市特色的博物馆之城规划路径初探——以佛山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3

因地制宜体现城市特色的博物馆之城规划路径初探——以佛山市为例

顾晶

(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1801)

摘要:自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后,对博物馆参观人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博物馆开始逐渐成为国民热爱的“打卡”点之一。佛山市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地、制造业一线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2017年召开“佛山市建设博物馆之城重点工作推进会”起,在率先探索了具有佛山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路径,从与各级文化保护单位、非遗、古镇古村、现代特色产业、“三旧”更新利用等方面,梳理具有可实施性、特色化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向。

关键词:城市特色、博物馆之城、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

顾晶(1987—),女,江苏苏州人,工程师,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乡规划分院,主管规划师。Email: 191922994@qq.com

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同年10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1]。建设“博物馆之城”已经从专家学者的设想倡议和地方城市的规划愿景,上升为国家博物馆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一座真正的博物馆之城,需要把博物馆机构、博物馆功能、博物馆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市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2]

201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佛山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筑牢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并举同重的事业新基础,构建七大系列博物馆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把佛山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岭南文化名城特色、制造业一线城市特色及佛山人文特色的“博物馆之城”。佛山市交通区位良好,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色鲜明,民间建设博物馆的意愿强烈,是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特色化“博物馆之城”建设的良好范本。

  1. 佛山市建设基础
    1. 大湾区与广佛同城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条件

佛山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GDP总量仅次于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可充分利用其与广州的区位优势,结合城市特色与软实力的打造,吸引人口与人才流入,与广州共同建设成为一个超级城市。在城市特色打造方面,佛山需要把握自身突出的岭南文化与制造业产业底蕴,强调制造业、龙舟舞狮、武术等独有的城市名片,与广州形成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

大湾区中已有广州、佛山、深圳和东莞四大城市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佛山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场馆数量优势,民营场馆数量优势尤其突出,在发展主题上,佛山市已有的“佛山制造”名片可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发展主题,通过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每家皆有佛山制造”为亮点,形成独有的品牌特色。

1.2.区位好,文化深,产业强,数量多的现状博物馆建设条件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区域交通资源丰富,城际广佛线可实现半小时抵达广州市,伴随着广珠城轨等城际轨交的建设,在大湾区中的交通条件更为突出。

佛山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自古以来由于工商业发达,文化元素多元,以岭南文化为其核心文化品牌,红色文化与制造业之都文化为其特色文化品牌,与实施意见中所提出的建设七大系列展馆遥相呼应。

佛山市具有突出的现状博物馆、美术馆基础,全市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共195家,其中国有场馆66个,非国有场馆129个,以南海区、顺德区数量最多。从场馆性质方面来看,名人故居及革命文化、历史综合系列场馆的国有属性占比相当高,均达到80%以上,说明此类博物馆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建设运营,而岭南艺术系列场馆虽然总数最多,但国有项目占比最少,说明大多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行建设运营。

佛山素有“佛山制造”的城市名片,其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皆位列前茅,从古时的商埠重镇,到如今的制造大市,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等十大优势行业,组群式分布于中心城区、北滘、大沥等等多个产业集聚区内。目前,佛山市内众多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中,仅有海天、陈太吉、红狮、美的等10余家企业建设了产业博物馆,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1. 从体现城市特色的角度探索佛山市路径

根据实施意见,提出了完成正式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含纪念馆)数量100家、美术馆、艺术馆总数100家,实现每1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每10万人拥有1家美术馆或艺术馆的建设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应当在完成建设数量目标的基础上,探索出佛山的特色建设路径。

依托佛山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佛山制造业实力、乡村振兴政策优势,以岭南文化和制造业文化为内在核心,变建筑单体建设为全域活化建设,构建“城镇+企业+乡村+遗产”的“博物馆+”联动发展模式。发挥国有力量的价值导向及“顶梁柱”作用、激发带动社区、乡村、校园、个人等社会力量与博物馆联动发展,形成国有-非国有场馆联动、场馆效能深层发挥的佛山“博物馆之城”体系结构,实现城镇更新、企业创新、文化复兴、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2.1.创新卫星式产业博物馆群模式,营造佛山制造展示新窗口

在企业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佛山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采用“一主馆带多小馆”的卫星式博物馆群空间模式进行布点。

在“一主馆带多小馆”的模式中,主馆可由经济实力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建设,同时承担平台内的交通中转与游客服务功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并冠名大型博物馆建设,实现企业谋新;分馆(小馆)可根据企业自身建设展现企业特色文化博物馆,以本产业及企业文化展示、生产流线及工艺展示等方式,形成“展示+体验+消费”模式,政府以游客群引导为主,并根据运营内容与成效给予奖励或补贴,鼓励做到自给自足;主馆与小馆在旅游服务设施和交通组织方面形成联动共享,体现多样差异化与层次性。

以南三产业合作区为例,以“有家的地方,就有佛山制造”为特色主题,结合东芝、TCL家电制造园企业文化展示、品牌及特色产品推广需求和建馆需求,形成展示体验、游客集散、交通中转、游客服务的复合型主馆;小分馆结合产业区内企业门类,打造家电制造科技馆、家具博物馆、传统布艺博物馆、南方传媒博物馆等。

\\172.20.21.105\0-未完成工程项目\F-佛山博物馆之城规划201907\03-规划过程\04-评审成果202008\2-图纸\03-JPG\20200829\19_2南三产业合作区博物馆群布点图20200830.jpg

南三产业合作区博物馆群布点图

2.2.打造体验式考古遗址博物馆,推动公众参与寻根佛山历史

盘活佛山丰富的遗址资源,针对佛山古椰贝丘遗址、龙窑遗址、河宕贝丘遗址等观赏性差等问题,通过增强展馆科技手段,基于“互联网+”建设参与式博物馆,变被动参与为主动积极参与;借鉴后过程考古学理念,建立一个“开放、多元、包容、关联”的考古交流、多学科交叉的线上线下平台,通过实验考古模拟,吸引更多公众参与考古思考。以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为例,针对考古动态性与持续性特色,博物馆采用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以考古与展示并存方式展现遗址文化内涵及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

2.3.梳理三旧改造契机与博物馆需求,推动新旧功能转化与城市更新

将博物馆建设与佛山市城市更新与三旧改造政策、现有文化资源、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及服务民生相结合。以未被活化利用的文化遗产、空置公共建筑,以及三旧改造项目为契机,实现城市更新与文化复兴。鼓励有实力的艺术家、收藏家或社会组织参与建筑改造,并低价承租、策展。政府对改造工程进行审核,策展主题及内容以策展人自由计划,建议结合科教中心、咖啡轻食、书店等相关产业进行协同布局。

2.4.结合基层服务、古村落活化建设生态博物馆,促进乡村振兴

将佛山博物馆建设与乡村社区基层服务相结合,重点利用佛山20个历史文化街区、多个历史文化名村、活化古村落生态环境等资源,结合10分钟城乡文化圈中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配建小型社区/乡村博物馆,活化保存、研究、阐释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推广白坭镇镇村联动博物馆体系成功经验,借助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等载体,重塑佛山乡贤文化;对接佛山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结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乡村博物馆、乡村美食、乡村商品、乡村民俗等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2.5.“主支互动,多元串联”方式打造特色文化径,讲好佛山故事

特色文化径规划积极对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佛山市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结合分类分区对标志性资源和代表性资源进行识别,联系博物馆五大特色活化路径,形成“4条主线+N条支线”的特色文化径,主线主题内容涵盖岭南文化、佛山智造、红色革命与水乡肌理,此外采取“主线带支线,主线支线互动”方式拓展和丰富展示内容。将佛山博物馆特色文化径与佛山古驿道结合,有利于串联结合博物馆资源与佛山市内重要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古村落、特色小镇、自然景观资源等重要人文与自然资源节点,综合利用绿道、水道、城市道路、乡道等多元线性载体,实现规划协调融合和设施共享。

2.6.构建佛山文化活动菜单,保障博物馆之城活力持续

结合全年四季、夜间经济、节日庆典等契机构建佛山文化菜单,保障佛山博物馆之城活力持续,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年年有新意”。通过主题节日和活动策划,为博物馆之城持续引流,有利于提高佛山博物馆之城的品牌和知名度;结合主题活动内容动态调整与更新,促使佛山博物馆之城整体展示内容滚动式更新;通过运动式节日活动策划,使得各分区、类型、特色文化径的博物馆能够统一协调、步调一致,加快馆馆联合、馆群联合。

2.7.加强相关配套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博物馆之城持续发展

融入大佛山、加强可达性,利用佛山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和乡道打造佛山博物馆之城特色文化径的区域交通方式。对接佛山市“三环六带”碧道系统,将佛山市博物馆与佛山市水道、绿地、古驿道、通风廊道等多项线性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形成慢行道路系统。

根据佛山市博物馆之城总体规划建设要求,按照“核心-轴带-群落”布局要求,形成“区域服务中心-组团服务点-服务岗点”三级服务体系。其中区域服务中心可依托市级力量进行打造,组团服务点由各区镇结合辖区内部大型国有博物馆进行打造,服务岗点则发挥民间博物馆、社区乡村博物馆进行布局。

  1. 小结

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佛山市对外面向大湾区、对内辐射大陆腹地的门户地位,加之丰富的文旅资源、产业基础,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探索具有示范性的意义。而正由于其丰富而多元的发展基础,对于各类资源之间的复合利用,是佛山市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等重要的上位规划条件,合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及政策,挖掘佛山城市特色,紧抓“岭南文化的活态展示城”“佛山制造的故事讲述城”“水乡风情的全域体验城”的城市名片,形成“博物馆+”的3.0路径。在实践中,应着重关注国有建设与民间自发组织之间的关系,多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结合各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的建设规划,体现各区特色,打造新的文旅品牌。

参考文献

[1]李晨.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博物馆之城建设研究[J].博物院,2022(4):184-190.

[2]李晨,耿坤.“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路径研究[J].东南文化,2022(4):18-28.

[3]上海五年内将有一百个博物馆[EB/OL]. (2001-2-24)[2022-8-10].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2001-02-24/26/73251.html.

[4]王琦,郑春晖.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英国中型城市的博物馆发展——以诺丁汉“中国恐龙:从撼地巨人到飞羽精灵”展览为例[J].城市住宅,2017(9):20-24.

[5]余竹青.探索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之路[J].博物馆学,2020(4):150-151.

[6]宋珂欣,黄洋,焦丽丹.理念与实践:关于中国“博物馆之城”发展的思考[J].博物院,2022(4):6-17.

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