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自我损耗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研究

宋天娇

山东交通学院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内涵具有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专业自我效能降低三种表现形式。基于自我损耗理论,解决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可以从引入信息技术、提供培训机会多个方面着手,其中最重要的是重视思政感召,高校辅导员走上思政课讲台便是通过思政感召解决工作倦怠问题的重要实践。坚持习近平总书记问题导向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武器,高校辅导员老师一定能够走出工作倦怠,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自我损耗理论;工作倦怠;问题导向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前哨,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健全的培训体系以促使高校辅导员老师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尤为重要。但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时间较长,造成其自我耗竭,使得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制约了高校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优秀领路人。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内涵

Maslach和Jackson最早定义了工作倦怠问题,指出情绪耗竭是一系列工作倦怠症状的主要方面[1]。自我耗竭理论认为先前工作会造成员工情绪资源的耗竭,影响进行后续工作的能力与意愿,由于付出过度的感知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员工失去对工作的关心,表现出懈怠、消极情绪等负面行为。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及部分个人特质,高校辅导员群体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倦怠水平,具体表现是失去对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情绪,对学生态度傲慢、敷衍,对具体工作排斥、倦怠。何凯等(2022)研究表明辅导员群体工作倦怠检出率高达78.54%[2]。基于自我耗竭理论的视角,高校辅导员工作工作倦怠问题主要有以下是三种内涵,即三种表现形式:

(一)情绪衰竭

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由于工作耗尽通常意义上的耐心、毅力等心理资源,致使个体工作能力下降、工作表现差等问题。高校辅导员情绪衰竭源自于心理资源的过度付出且恢复周期长、难以快速补充,具体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积极性降低等。情绪衰竭的产生具有两方面相对的原因,其一是心理资源的有限性,处理大量的结构性琐碎工作、非结构性突发状况消耗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源;其二是心理资源补充效能低,高校相较于企业,配置娱乐休闲设施较少,并且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二)工作怠慢

工作怠慢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诉求的满足不积极、有意拖延,面对上级的三令五申使用形式主义等方法敷衍了事等情况。工作怠慢出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符合常理,经济人假设下,辅导员老师面对经济报酬低、个人诉求无法满足与冗余工作量之间矛盾时做出工作怠慢行为是合理的。解决该问题也应当从以上矛盾体的化解视角去思考,这也同样是解决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的重要思考方向。面对经济报酬低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激励制度设计应当考虑到除经济报酬外其他需求的满足和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

(三)专业自我效能降低

“专业自我效能降低”是工作倦怠研究中专业术语,对应着通常意义的“对工作失去自信心,认为自己完成不好本职工作”的情景。传统观点认为高校辅导员就业壁垒低、不具备核心技能,尽管该观点有失偏颇、正确性存疑,但受到了较多人群的认同甚至影响了高校辅导员本身的认同,这造成高校辅导员群体失去自信心,降低了高校辅导员群体的专业自我效能。解决该问题的可以从加强培训、提升社会认同等角度着手。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解决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注重问题导向[3],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的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工作繁重、不受重视、授权不足三点,因而解决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减压、认同、赋能,解决问题的核心便是消除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消灭问题存在的根基。以下我们讨论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

(一)提供培训机会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减轻负担、经济报酬仅满足了员工的生理需求,而高校辅导员对于认同、赋能的需求属于更高层级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造成高校辅导员不受重视、自主权不足的核心原因是大众认为辅导员职业壁垒低、无核心能力的传统观点,因此应当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帮助高校辅导员建立核心能力。

(二)引入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变革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为原有工作困境的破局提供了可能性。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问题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化:

其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处理琐碎工作;其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三,提高信息流动和共享水平;其四,利用先进的技术制订更加精确、合理的绩效指标。

(三)重视思政感召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教育感召是引导高校辅导员走出工作倦怠的重要路径。辅导员的思政教育不同于学生,辅导员教师普遍具有先进的思想,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因此辅导员不应当仅作为思政教育的受体,而应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党的先进思想的教授者,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校辅导员走上思政课讲台便是一次重要的实践、良好的开端,相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党的先进思想的感召,辅导员教师一定能走出工作工作倦怠,使得辅导员教师群体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Schutte N,Toppinen S,Kalimo R et al.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L-GS) 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s and nation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0,73(1):53~56

[2]何凯,陶建刚,徐静英.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及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2):205-2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533,286.

作者简介:宋天娇,女,讲师,1991年7月生,硕士研究生,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