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中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预防接种中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

王小红

平泉市卧龙镇卫生院   河北省承德市  067500

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预防接种中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时效标准、家属满意度、依从率、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接种者核对信息时间、预防接种前准备时间及预防接种时间等各项时效标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满意度、依从率为96.00%(48/50)、98.00%(49/50),对照组82.00%(41/50)、84.00%(42/50),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8.00%(4/50),对照组为22.00%(11/5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通过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降低应激反应,提高家属满意度,减少接种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预防接种;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引言

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病菌感染影响,所以,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儿童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的重要预防措施,是我国医疗政策基础免疫工作。对儿童实施预防接种,能控制传染病发生,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也能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疾病发生。儿童接种后易发生不良事件,这与儿童体质、接种时间、药物影响、作息时间紊乱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可是,在实际预防接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甚至引起不良事件,发生护理风险,进而影响家属的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00例。随机分组,研究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12岁,平均(6.58±2.15)岁;对照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12岁,平均(6.63±2.04)岁。两组基础统计学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所用疫苗通常为卡介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百白破等,在接种前均已询问无药物过敏史,无异常可以接种。常规组实施基础心理护理,儿童进入科室后,相关护理人员为其建立对应预防接种健康档案,进行基础的体格检查,记录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评估健康状况并实时记录。若儿童身体情况需要择期接种,则应该在其健康状况稳定后,择日至医院接种,接种前再次检查健康状况。疫苗接种后叮嘱儿童家属应留在观察室内留观30min,确定无不良反应后才可离开。心理护理需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通常<3岁的儿童哭闹行为更为严重,接种前使儿童精神放松,缓解肌肉紧张性,分散儿童注意力快速接种,同时给予安抚。3~5岁的儿童感知能力和自我意识正在逐渐产生且成熟,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精准表达焦虑、逃避、哭闹、抗拒等情绪,但哭闹行为不强烈。>5岁的儿童智力发展较快,对于常规知识正处于接收、理解状态,但由于心理和认知发育不成熟接种时依旧会产生紧张恐惧感,但哭闹行为可安抚。针对此类儿童,护理人员在接种时可调动儿童配合性,转移其注意力的同时鼓励儿童主动配合疫苗接种,夸奖行为可以促使儿童建立接种疫苗的勇气,提高配合度。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①强化预防接种护理管理:相关科室需要按照预防接种的安全管理事项严格督促负责人员全面落实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参与相关事项的调整和规范修订,对预防接种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前瞻性统计、观察与分析,对《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个性化实时调整,并且加强预防接种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考核,医疗机构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②改善预防疫苗接种前登记流程:参照门诊看病挂号形式在接种室门口安排一名接待护士,让儿童与家属在接种室外等候期间进行信息登记,核对身份号牌和基本信息,确认无误开始接种。为儿童家长发放号码牌,上方标注本次接种疫苗的名称,方便接种,之后与接种人员再次核对。③规范疫苗储存管理:为保护医疗资源不浪费,需要做好疫苗储存管理,护理人员在送疫苗进出库前后均应做好登记,定期核对疫苗库存数量,并检查是否有已损坏疫苗并及时清理过期疫苗,以免进入临床使用。疫苗储存管理人员需要明确不同疫苗的特殊保存方式,按照疫苗入库时间和种类的不同摆放管理。④优化疾控中心预防接种相关诊室管理:观察室、接种室、候诊室是计划免疫工作中需严格把控管理质量的诊室,每天应用紫外线照射灯消毒,消毒30min/次,使室内处于相对无菌状态。适当调整室内环境,使用暖色调灯增加室内的温馨感。⑤加强疫苗接种查对制度:核对流程秉承“三查七对”原则,核查接种儿童的接种时间、名称、疫苗批号、有效期等基本信息,若识别过程中外包装破损,无法确定疫苗来源或其他信息残缺不明,应立即逐层上报并暂停使用,更换无问题疫苗进行接种。检查注射部位是否有硬结或感染炎症,应挑选合适无异常的位置进行注射,若无法更换应立即停止注射。

2 结 果

2.1两组时效指标对比研究组时效标准各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依从率对比研究组家属满意度、依从性为96.00%(48/50)、98.00%(49/50),对照组82.00%(41/50)、84.00%(42/50),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接种儿童不良反应率对比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8.0%(4/50),对照组为22.0%(11/50),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儿童接种后出现不良事件因素,主要和以下内容有直接关系:①儿童体质,儿童体质不相同,使用相同疫苗会有不同反应,比如儿童是过敏体质或者是免疫功能低体质儿童,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采用安全接种护理技术时,需对儿童身体健康询问,减少接种不良事件发生率;②和接种时间有关系,不同季节接种会出现不同反应,比如春节接种疫苗,容易产生哮喘过敏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采用安全接种护理时,需对时间问题引起的不良反应预防;③药物影响,疫苗长时间放置,出现药物性能减弱,对该药物使用,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注意该方面问题;④作息时间紊乱,儿童好动是天性,接种疫苗后需多休息,儿童短时间剧烈运动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需嘱咐家属,多让儿童休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综上所述,针对儿童预防接种开展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整体应用价值较为显著,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常规护理能够全面提升儿童的接种依从性,且儿童家长针对该种模式的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值得将其予以广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郑海平.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2021,11(8):290-291.

[2]谢婷婷.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J].人人健康,2020,523(14):59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