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

陈曦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 210029)

摘 要:对失眠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包括失眠的病因病机、临证体会、典型病案,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失眠;病因病机;临证体会;典型病案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压力偏大,失眠已经成为各大城市中常见的疾病,涉及多个年龄段的人群,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生产。相关资料表明,失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每年在30~35%之间[1]。失眠在中医上称之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夜寐梦多,时寐时醒,醒后难寐,重则彻夜不寐。中医在治疗失眠病症中,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对一些西医难治的顽固性失眠疗效甚佳。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失眠病机总属阳不入阴。人的睡眠由心神控制,而阴阳的正常运作是调节睡眠的基础,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年迈体虚等原因均可以引起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的不寐病症。失眠的病位在心,与多脏有关,主要包括肝、脾、肾。心主神明,神安则寐,而心神最易受情志影响,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或暴怒伤肝皆可影响心神而不寐。《普济本事方》中记载:“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另脾胃受损,酿生痰湿,雍遏于中,胃气失和也可致不寐。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言。《证治要诀》曰:“年高人阳衰不寐”,老年人脏腑虚衰,肾气不足,精血两虚,心神失养而致失眠。

2 临证体会

笔者总结了自己及吾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将失眠的病症大致分为肝郁脾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肾不交证、肾虚肝亢证四种。

2.1 肝郁脾虚证

在笔者的门诊中,此类证型占大多数,年轻女性居多,病症较轻,多为情志不畅而致肝气不舒,阴阳失调。临床表现为面色少华,焦虑不安、烦躁纠结、胃纳不香,脘腹不适、或咽中不适伴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配以健脾运气。肝喜条达,最忌郁滞。《内经》就提出过提出“木郁达之”的治疗原则。治疗此证,当肝脾同调方可奏效。选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药用醋柴胡10g,当归10g,炒白芍10g,茯苓30g,法半夏10g,天麻6g,麸炒白术10g,佛手花6g,炒酸枣仁30g,陈皮6g,甘草5g等。

2.2 肝郁化火证

此类证型常发生于中年男性,平素性格暴躁,肝郁不舒,日久化火扰心,常常合并痰热扰乱,心神不宁。临床表现为面色红赤,烦躁易怒、坐立不安、咽干口渴,便秘、头晕头胀、舌红苔黄燥、脉弦数等。治以清心解郁,重镇安神。药用半夏10g,夏枯草10g,姜竹茹10g,黄连3g,天南星10g,黄芩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5g,龙齿30g,珍珠母30g,青礞石30g,佛手花6g,代代花6g,生甘草5g。笔者认为治疗中须顾护阳气,减少使用寒凉药物,常用黄连温胆汤,清胆化湿,理气和胃,配以半夏、夏枯草药对,此法有两个妙处,一是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而“五月半夏生”,正是阴阳二气盛衰开始发生变化的时机,这一药对的配伍能够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切中了失眠的病机。《医学秘旨》曰:“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二是夏枯草入肝经,清泻肝火。另外重用重镇安神药,如龙齿、牡蛎、珍珠母、礞石等,此类药须用到30g以上效果才好,意在重镇降逆,平肝定神。此外再配合花类药,如合欢花、玫瑰花、代代花、佛手花等升降相因,解郁安神。

2.3 心肾不交证

此类证型常见于更年期女性,其失眠病程较长、渐进,严重者甚至彻夜不眠。女子七七,天癸竭,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亢盛,心神被扰而不得眠。《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有因肾水不足,真阳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在交通心肾的同时还要重视疏肝理气,若肝气不舒,三焦郁滞,心火不能下交肾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下焦寒甚,上焦火炎,清火则寒更甚,配以疏肝理气才能使心肾相交。临床表现为面色憔悴,眼圈发黑,头发干枯,疲倦消瘦,焦虑紧张,心悸健忘,惊惕多梦,甚者彻夜难眠,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以交通心肾,镇静安神。笔者常用自拟方加减,药用柴胡6g,远志10g,黄芩10g,黄连3g,生龙骨30g,珍珠母30g,酸枣仁20g,五味子10g,合欢皮15g,巴戟天10g,首乌藤20g,炙甘草5g,彻夜不眠患者另加琥珀粉3g睡前冲服,药效清上温下,养血和阴,安神定志。

2.4 肾虚肝亢

此类病症常见于老年人,常常因肾气虚衰,阳不入阴,导致白天乏力,夜间失眠《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肾藏精肾精充足则神气旺精亏虚脏腑气化失常,气血津液运行不从而影响阴阳运行而不寐。人至老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年迈体虚,肝血亏损,肝阳上亢无以养心,魂不守舍另外老年人除了肾气不足的生理特性外

往往还会伴随其他脏腑的功能不足如伴随脾虚肺虚心血不足等治疗上还需因人制宜配合补益他脏临床表现为寐浅不实早醒易醒白天疲倦纳谷不香情绪不舒头昏脑胀舌暗红苔微腻脉弦数常用天麻钩藤饮配合肾四味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10g焦栀子10g黄芩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菟丝子10g珍珠母30g桑寄生10g石决明30g生甘草3g

3 病案举例

胡某,女,38岁,2021年7月初次就诊,患者间有寐差10年余,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情绪波动,急躁不安,痛经,面部痘疹,舌暗红,苔薄白微腻,脉弦紧。辩证为肝郁脾虚证,方用逍遥散加减,药方为:醋柴胡10g,当归10g,炒白芍10g,茯苓15g,麸炒白术10g,川芎6g,陈皮10g,佛手花6g,代代花10g,党参15g,麦冬6g,煅龙齿15g,煅牡蛎30g,鸡血藤10g,皂角刺15g,甘草5g。患者青年女性,工作及家庭压力较大,并且有熬夜的习惯,肝郁日久,肝气犯胃伤脾,但目前患者失眠症状尚轻,用逍遥散疏肝养血理脾,加以龙齿、牡蛎者一重镇安神药对,配合佛手花、代代花这两味花类药疏肝解郁,升降有序;党参健脾补虚、川芎活血理气,结合痛经及痤疮症状,加用鸡血藤、皂角刺治疗[2-3]。患者半月后复诊,自诉病症减轻,夜寐醒来次数减少,痤疮好转,原方减柴胡、皂角刺用量,继续服用半月。第三次就诊时睡眠、情绪明显好转,改用院内中成药巩固。

4 结语

中医治疗失眠强调“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注重平衡阴阳,调畅气血,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治疗失眠是一项整体工程,从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中,能深切感受到中医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医中医科学院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课题组.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01):8-25.

[2]罗芳丽,申治富,廖伯年,雷枭,任继刚,张蜀.中医药治疗亚健康失眠的研究进展[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2,35(03):232-235.

[3]陈欣.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2,31(08):852-854.DOI:10.13517/j.cnki.ccm.2022.08.016.

[4]黄富军,贺彩.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失眠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2,42(06):968-972.DOI:10.16367/j.issn.1003-5028.2022.0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