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三级淋巴结构的病理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3

乳腺导管原位癌三级淋巴结构的病理特征分析

甘中华 ,简武 ,高杰 ,王洪飞通信作者

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病理科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三级淋巴结构的病理特征。方法:选取4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例手术标本作为研究资料,采取HE和免疫组化法观察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灶内三级淋巴结构(TLS)密度。结果:不同核级之间,TSL密度存在差异(P<0.05),不同分分型之间,TLS存在存在差异(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核级和分子分型都会影响TLS。

关键词:乳腺导管原位癌;三级淋巴结构;病理特征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rtiary lymphatic structure in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GAN zhong-hua  JIANwu  GAO jie  WANG hong-fei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ffili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646000, Luzhou ,Sichuan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hong-fei      Email:ganzh868@126.com

AbstractPurposeAnalyzing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rtiary lymphatic structure in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Methods 40 surgical specimens of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materials, and H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density of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TLS) within the lesions of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Resul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SL density among different nuclear grades (P<0.05), and differences in TLS among different subtypes (P<0.05). Conclusions              Both nuclear grade and molecular typing of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can affect TLS.

Key words: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Tertiary lymphatic structur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发生在人体乳腺导管内的恶性肿瘤,其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多数病人并不会存在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该疾病在危害性方面较大,所以在发现之后应当及时采取对应的方法进行治疗,从而确保病人的健康状况[1]。为了实现对该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在工作之中对其具体的病理特征进行把握和分析尤为关键,本次研究之中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三级淋巴结构的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例共40例的病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相关个体均确诊乳腺导管原位癌,并经手术进行了治疗。病人平均年龄为(56.78±10.41)岁。

1.2方法

根据WHO(2019)乳腺肿瘤分级标准进行分子分型,分型包括LuminalA、LuminalB、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采取免疫组化法进行染色,并以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执行免疫组化染色流程。

1.3观察指标

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中,含有TLS导管数量与乳腺导管原位癌总导管数量的比值进行计算,并分为无、低、中和高四个等级,其中低为TLS导管比例<10%,中为10%~50%,高为>50%。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Z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观察,TLS均已淋巴细胞聚集灶形式存在,其中核级低的病例TLS密度分布情况主要为无或者低,而核级高病例,TLS密度在低、中、高均有分布。从分子分型角度来看,Luminal A的TLS密度主要分布为无或低,Luminal B TLS密度主要为无或低,HER-2过表达则常见TLS密度中、高。三阴型资料较少,分布为低,详见表1。

表1 TLS密度与乳腺导管原位核级及分子分型的关系

分组

n

TLS密度

Z值

P值

核级

1

10

6(60.00)

4(40.00)

0(0.00)

0(0.00)

15.720

0.000

2

18

7(38.89)

9(50.00)

2(11.11)

0(0.00)

3

12

0(0.00)

5(41.67)

5(41.67)

2(16.67)

分子分型

LuminalA

16

6(37.50)

8(50.00)

1(6.25)

1(6.25)

16.513

0.001

LuminalB

11

3(27.27)

6(54.55)

2(18.18)

0(0.00)

HER-2过表达型

12

0(0.00)

2(16.67)

5(41.67)

5(41.67)

三阴型

1

0(0.00)

1(1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三级淋巴结构是在原本不存在淋巴组织聚集的位置,所产生的一类获得性免疫功能结构,在当前的研究之中人们认为TLS是肿瘤局部免疫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阶段人们对其的研究和关注程度相较以往显著提高。乳腺导管原位癌是相关肿瘤在浸润前的病变,随着当前针对乳腺癌诊断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这一疾病在诊断之中发现的数量,以及其在乳腺癌之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乳腺导管原位癌在演变成为浸润性癌的过程中,出了相关肿瘤细胞自身的作用之外,病人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相关个体病灶局部的免疫功能,对于该过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通过既往的一些研究可以了解到,肿瘤的浸润过程本身是在肿瘤微环境(TME)之中发生的,而TME又受到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微血管等因素的影响,当TME适宜的情况下,将促进对应肿瘤病灶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推动肿瘤的生长以及浸润过程。TLS的存在,可以起到区域淋巴结的免疫功能,发挥肿瘤的免疫监护作用,现阶段人们针对TME的深入研究,认为抗肿瘤防御的产生和调控不仅发生在次级淋巴器官,也会发生在有类似组织细胞聚集物的肿瘤部位TLS之中,其可以起到招募淋巴细胞,在对应部位形成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作用,因此在包括乳腺癌等癌症患者的实体肿瘤之中,往往能够观察到TLS的存在,且出现这种现象的病人通常预后状况也会比较良好。当然,TLS作为一种全新的肿瘤标志物,在诊断工作之中也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对具有较高风险的癌症病人的诊断,同时通过对这种情况的探索和分析,也将能够为后续的乳腺癌治疗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形成较为坚实的基础[3]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之中可以了解到,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人的TLS密度与核级关系密切,其中如果病人的核级较低,如1、2级,则对应组织部位的TLS密度主要呈现为无或者低的状态,如本次研究之中,核级为1的病例共10例,其TLS密度“无”共6例(60.00%),剩余4例(40.00%)均为低。而核级为2的病例共18例,其中“无”共7例(38.89%),“低”9例(50.00%),剩余2例(11.11%)均为“中”。当相关病例核级为3,则其在TLS密度“无”的分布为0,相关病例均TLS密度均分布于“低”“中”“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人的TLS密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核级高低形成反映,如果对应导管周围的TLS密度增加,则提示病人病灶发生浸润的可能性较高,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病人的状态进行综合性评估,并根据病人的病情表现和治疗需求部署诊疗计划,以充分改善病人的预后。对相关病人的分子分型和TLS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可以发现HER-2过表达型的病例在TLS密度的分布上与其他分子分型病人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相关病人在TLS密度“无”的例数为0(0.00%),在“低”的分布为2例(16.67%),“中”5例(41.67%),“高”5例(41.67%),显著高于其他亚型,这种结果可能提示当病人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容易对相关区域的免疫系统形成刺激,进而促进对应病灶之中产生大量的TLS。在既往的一些研究之中也认为,病人的TLS密度情况与分子亚型以及FIF浸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类型的乳腺癌具有着相较其他乳腺癌而言更为丰富的HMGB1和HMGN1蛋白表达,这种蛋白表达现象将会对免疫系统带来比较强的刺激,最终促进TLS丰度的增加。基于这一结果,相关人员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推动诊断和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乳腺导管原位癌TLS密度与病理特征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充分地把握两者的关联将能够促进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莫丹,陈喜裕,何婕,李新宁.血清microRNA-186-5p、microRNA-328-5p表达和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05):9-15.

[2]王晓瑜,李玄.TGF–β1、Angptl2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02):56-59+137.

[3]王淑慧,周雅卿,赵永林,贾丽君,何蕊,韦巍,管海涛.初诊乳腺癌PIK3CA突变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2):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