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儿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韩桂君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中医蒙医医院 内蒙赤峰市 024500

摘要:目的比较更昔洛韦与干扰素治疗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1月医院收治的7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分为观察组(更昔洛韦治疗)和对照组(干扰素治疗),各35例。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降钙素原(PCT)]、心肌损害标记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免疫功能指标(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心肌损害标记物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免疫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IM的效果较好,相较于干扰素,其能尽快缓解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缩短VCA-IgM转阴时间,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药物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儿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

引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属于感染性疾病,其在儿童群体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发生与EB病毒侵入有关,病毒会对淋巴系统造成侵犯,从而引起疾病发作。目前,临床对于小儿IM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种类繁多,一般抗病毒药物对IM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外对于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IM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是干扰素、更昔洛韦等常用药物的疗效仍存在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7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分为观察组(更昔洛韦治疗)和对照组(干扰素治疗),各35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8.03±2.29)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89±2.4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IM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12岁,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或神经系统并发症者;②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⑤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者。

1.2方法

干扰素治疗。肌内注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厂家:长春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13009;规格:600万IU/0.6mL),药物的使用剂量为100万IU/d,共治疗5~7d。更昔洛韦治疗。静脉滴注注射用更昔洛韦(厂家:长春海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692;规格:50mg),给药剂量为5mg/(kg·次),2次/d,并按照该剂量持续治疗7d,然后调整药物用量为5mg/(kg·d),总疗程为10~14d。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疗效。②比较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③比较两组患儿心肌损害标记物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④比较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2.2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两组患儿心肌损害标记物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心肌损害标记物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儿心肌损害标记物水平比较

2.4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相关免疫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3讨论

IM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发,这类疾病好发于儿童时期。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患儿在疾病发作后,常会表现出高热、咽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IM患儿的治疗中采用更昔洛韦的疗效更加确切。分析其原因在于,与宿主细胞的多聚酶相比较,更昔洛韦对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更强,其抗病毒效果更好,使得VCA-IgM转阴更快,TNF-α、IL-6及CRP等促炎性因子产生更少;并且与干扰素相比较,更昔洛韦对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亲和性更高,故能使白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的恢复时间缩短。在治疗过程,两组患儿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经过对症处理后,相关症状均消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更昔洛韦在IM患儿中的安全性较高,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患儿容易出现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情况,因此,在治疗期间还需控制静脉滴注的时间和速度,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患儿出现心悸、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除此以外,在患儿治疗期间,还应当加强血常规检查,避免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治疗小儿IM的效果较好,相较于干扰素,其能尽快缓解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缩短VCA-IgM转阴时间,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药物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但是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量有限,使得研究结果相对局限,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药在小儿IM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要扩大样本量作深入研究,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宋美君,宋哲,张恒,张葆青.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0,12(06):492-496.

[2]成海鱼.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4001-4003.

[3]奉美华,明阳灿,徐辉甫,袁红.11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23):91-93.

[4]乔燕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20,42(22):3472-3476.

[5]李瑞娜,刘小乖,雷玲侠,舒畅,彭晓康,刘攀,刘希,李亚绒.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6):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