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揿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欧阳志萍 ,袁娇 ,曾小丽 ,肖一鸣

十堰市人民医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评析揿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所得价值。方法选取选取我院中医科2021.10-2022.10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6例患者分组应用随机数字表法。2组各28例。参照组:电针疗法进行干预。试验组:揿针配合隔姜灸疗法。评析2组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焦虑评分等均优于参照组,P<0.05。:揿针配合隔姜灸疗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感,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其临床效果。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揿针;隔姜灸

带状疱疹发病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即为后遗神经痛。现阶段,临床对此病的发生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但是能够肯定的是,病毒侵犯脊髓后根神经节属于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受此影响,神经组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炎性水肿、出血等,进而造成疼痛发生。中医指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蛇串疮”“串腰龙”等疾病相符。其中肝气郁结属于疾病的病因。随着肝气长时间得不到疏通,久而化火,致使脾经湿热内蕴[1]。若患者外感邪毒,则还会造成湿热、火毒的蕴积。当其外溢后,会形成一系列的肌肤症状。针对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当以行气活血止痛为原则。本研究评析揿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录入2021.10-2022.10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6例。随机数表法分组。参照组:28例。13例男、15例女。年纪:45~79(63.56±3.23)岁。试验组:28例。12例男、16例女。年纪:46~80(63.61±3.18)岁。两组资料差异弱(P>0.05)。

纳入标准:①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相符者。②神志清楚,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细菌、真菌感染者。②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试验组:联合应用揿针、隔姜灸疗法。(1)揿针取穴。选择夹脊穴、皮损周围穴位。治疗期间让患者保持侧卧位。确保患者皮损位置、夹脊穴充分暴露。对患者皮肤部位进行消毒。于夹脊穴、距离皮损部位的O.5cm位置,以垂直手法,将揿针刺入。刺入深度为2cm左右。留针时间为24h。治疗6天,休息1天。1个治疗周期为7天。总计干预3个周期。(2)针刺结束后,于皮损位置行隔姜灸。点燃艾灸,然后将其放于姜片之上。以10至15min为施灸时间。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若为潮红,则证明施灸适宜。以7天为1个疗程,即治疗6天,休息1天。总计干预3个周期。

参照组:选用电针疗法。取穴方法与试验组相同。对患者相应需为进行常规消毒。应用针灸针斜刺。进针2cm。然后连接电针,合理设定各项参数。每天1次,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价。分值最高、最低为10分、0分,痛感显著,则分值高。焦虑评分: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检验,总分值大于30分,提示焦虑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SPSS27.0软件录入有关数据。行t检验、X2检验。P<0.05,价值存在。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试验组临床疗效更加优异,P<0.05。(见表1)

表1:临床效果[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28

17(60.71%)

10(35.71%)

1(3.57%)

27(96.42%)

参照组

28

13(46.42%)

9(32.14%)

6(21.42%)

22(78.57%)

X2

4.0816

P

0.0433

2.2疼痛程度、焦虑评分

试验组疼痛程度、焦虑评分均比参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疼痛程度、焦虑评分(±S,分)

组别

例数(n)

疼痛程度

焦虑评分

试验组

28

1.34±0.37

9.48±2.93

参照组

28

3.10±0.29

12.15±3.60

t

19.8105

3.0438

P

0.0000

0.0036

3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临床常见,属于慢性神经痛综合征的一种,治疗难度大,好发生在老年人群中。该病能够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并且还会导致其痛苦程度加剧[2]。为减轻患者的痛苦,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指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风火湿热毒等,属于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病因。上述因素作用下,邪毒、肝火、湿浊等相互搏结,进而导致经脉瘀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当其到达后期时,机体的正气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基于气阴两伤、筋脉失养的情况,表现为不荣则痛。因此,临床治疗此病应以活血通络、祛瘀解毒为原则。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针尖锋利,针体小巧,能够埋于皮肤内,从而发挥相应的作用[3]。相关研究指出,揿针埋针疗法的应用,对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预后作用显著[4]。究其原因,此种干预形式操作简单,并且不容易脱落,能够固定在皮肤内。同时,采取留针的形式,并不会对患者日常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埋针操作没有达到深层组织,所以大血管、神经干等被伤及的概率极低。揿针能够持续性地对皮部、腧穴等产生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阳的功效。而隔姜灸则能够发挥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效果确切,并且操作较为简便、成本不高、疗程较短、副作用少。因该种方案能够促进疾病治疗效果提升,并且费用低,所以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本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各项指标等均更为优异,P<0.05

总而言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期间,应用揿针配合隔姜灸的形式,能够加快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的速度,并且还可使之焦虑程度减轻。

参考文献:

[1]陈晓洁,王舒洁,胡萍萍,等.麦粒灸联合揿针围箍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02):244-245.

[2]李燃,赵菊花.揿针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21,49(09):687-690.

[3]孙忠人,王雪,李竹馨,等.特殊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03):548-550+553.

[4]刘艳.揿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