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减轻疼痛症状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减轻疼痛症状中的作用

郑毅

恩施美年华整形外科医院,湖北恩施,445500

[摘要]目的:探讨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减轻疼痛症状中的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9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收治时间从2021年3月起,至2022年3月。患者分入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阿米替林,治疗组给予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比两组疼痛症状改善结果、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治疗组VAS分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分值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中获益理想。

[关键词]浮针法;穴位注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症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老年患者中多见,属于一种慢性顽固性疼痛综合征,也是带状疱疹患者最容易出现的后遗症与并发症。患病后,随着患者年龄增加,疼痛症状会逐渐加重,发作时,疼痛感呈撕裂样或闪电样,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1]。本文探讨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减轻疼痛症状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9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收治时间从2021年3月起,至2022年3月。纳入标准:结合《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2]确诊;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疼痛不在头面部。患者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49例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41-80岁,平均(60.13±13.57)岁;病程2-35个月,平均(18.26±5.57)个月;神经痛所在部位有胸肋部、腰腹部、上肢、下肢,分别22例、17例、5例、5例。治疗组49例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2-79岁,平均(61.05±13.48)岁;病程3-34个月,平均(17.87±5.61)个月;神经痛所在部位有胸肋部、腰腹部、上肢、下肢,分别23例、16例、6例、4例。以上资料两组间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阿米替林:口服,初始服药剂量控制在每次半片至1片(25 mg/片),每日睡前服1次;依据患者病情逐渐加大药量,直至每次服2片,每日服1次;将持续服药10 d作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

治疗组给予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①浮针法。取阿是、经穴与发病部位夹脊穴,每次治疗时,选取其中3-4组;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取1.5寸毫针,采用快速平刺手法进针;透皮后,将毫针针身与皮下平贴,沿着经络继续进针;将毫针与电子针疗仪相连接,采用疎密波模式,设置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开始治疗;按从小到大强度调整电流,具体强度依据患者耐受度,留针20 min。②穴位注射治疗。取阿是与发病部位夹脊穴;以一次性注射器依次抽取1 ml维生素注射液、1 ml 1%利多卡因注射液与3 ml复方丹参注射液;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向上述穴位注射混合药液,每穴注射2 ml,每日1次,持续10次后暂停2 d,以此为1个疗程,再进行3-5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疼痛症状评估工具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分值0-10分,患者分值高,代表疼痛症状严重。(2)治疗效果:评估依据为VAS分值;经过治疗,如患者VAS分值未超过2分,代表痊愈;如患者VAS分值达到3分,但未超过4分,评为显效;如患者VAS分值达到5分,但未超过6分,评为好转;如患者VAS分值超过7分,评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与好转率相加。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改善效果

治疗前治疗组VAS分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分值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VAS分值均比治疗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分值改善结果(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9

8.02±0.97

0.87±0.34

对照组

49

7.98±1.03

1.69±0.38

t

0.198

-11.257

P

0.844

0.000

2.2  治疗效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96%,对照组75.51%,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9

26(53.06)

11(22.45)

11(22.45)

1(2.04)

48(97.96)

对照组

49

12(24.49)

15(30.61)

10(20.41)

12(24.49)

37(75.51)

2

8.869

P

0.003

3  讨论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归入“痹症”范畴。研究发现,带状疱疹病毒会对患者脑神经节、脊髓进行侵害,导致神经细胞出现水肿、变性、出现及炎症反应。在6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中,遗留后遗神经痛患者达到50%

[4]

中医学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总结为虚实夹杂之证,应坚持活血通络祛瘀、养血益气的治疗原则。浮针法是浅刺针法的一种,进针过程基本无痛,可通过针刺与电针,达到调节气血、经络,阻碍疼痛信号传导的目的。穴位注射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复方丹参注射液、利多卡因与维生素;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功效为活血化瘀、安神镇静,增强细胞对氧气的携带能力,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血管,改善患者外周循环[5];利多卡因对痛觉神经的传导通路具有阻断作用,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维生素对神经细胞具有营养作用,对机体免疫力具有增强作用。将浮针法与穴位注射治疗相结合,既能调气,又能疏通经络,起到镇痛的作用。

综合以上,浮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中获益理想。

参考文献

[1]李振花.中药结合浮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1):4-5.

[2]浦少锋,孙玲玲,徐永明,等.超声引导下浮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2):156-158.

[3]刘萌,刘晶,马春烨,等.浮针联合中药汤剂神经痛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5):24-26.

[4]牛琦云.浮针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56例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7):153-154.

[5]李浪平,陆志俊,李传明,等.穴位注射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3):28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