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实施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2

急性脑梗死实施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观察

谢小艳,通讯作者:梁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目的探究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12月-202212月医院收治的10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分期组,其中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的52例患者纳入常规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51例患者列入分期组。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下肢)、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干预1个月,分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1、3、6个月,分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1个月,分期组的SF-36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神经功能

引言

脑梗死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特点。近年来随着神经内科治疗技术的发展,脑梗死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仍较高。相关数据显示,50%~70%脑梗死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功能下降、语言交流困难、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在积极治疗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梗死;(2)均为首次发病;(3)发生肢体肌力下降和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失语、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2)合并脑出血、颅内感染、进展性脑梗死或脑梗死继发性脑出血等;(3)存在全身免疫性障碍;(4)存在凝血障碍;(5)不具备完整资料。按不同的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52)和分期组(n=51)。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批通过此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①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制定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入院24h内开始实施;首先帮助患者做被动肢体功能训练,训练时护理人员按摩患肢、腰腹部肌肉,帮助其伸展上下肢各关节,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5~20min,每天3~4次,活动幅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待患者清醒,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作为平衡训练,穿衣时先穿患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引导患者保持坐位平衡;借助外界工具进行主动训练,如协助患者跪立于床头,逐渐向坐位转变,协助患者床旁站立,并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待患者能稳定站立后协助患者原地踏步行走,而后慢慢移动,逐渐扩大活动范围;②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做鼓腮、噘嘴动作,每个动作重复6~10次,配合舌尖活动;教患者练习单字发音,逐步过渡到词语、短句发音,训练对话能力。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使用Fugl-Meyer量表(FMA)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检测。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检测患者的步行能力。(2)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3、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3)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常规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50~80岁,平均(64.85±8.74)岁;病程7~15d,平均(9.21±1.04)d;轻度25例,中度17例,重度10例;急性期18例,稳定期34例。分期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53~85岁,平均(65.12±8.92)岁;病程5~14d,平均(8.97±1.02)d;轻度24例,中度16例,重度11例;急性期19例,稳定期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分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分,(x-±s)]

2.3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6个月后,分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x-±s)]

2.4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维度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分期组各维度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x-±s)]

3讨论

脑梗死可造成梗死区域神经元缺失,使患者出现肢体乏力、关节屈伸不利等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其发病的6个月内是病情恢复的黄金期。临床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皮层功能可重组,康复训练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目前有关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尚无一致观点,以往研究认为康复护理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但近年来研究指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神经轴突的突触联系,尽快建立有效的神经侧支循环,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早期康复训练于患者入院24h内根据患者病情,帮助患者由被动训练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先帮助患者进行被动的关节训练、按摩,而后根据患者的完成和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指导患者做卧位训练、下床活动等,能够给予神经感受器良性刺激,有利于中枢神经再建立。同时配合语言功能训练,使患者神经控制中枢得到有效锻炼,使得患肢功能逐渐恢复,神经功能逐步改善。研究发现,早期的运动训练可促进对侧大脑半球功能的重组与代偿,从而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分析原因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及时为患者翻身,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压疮,而功能锻炼有助于营养吸收,促进胃肠蠕动,可能会减少便秘的发生。协助患者排痰,及时将口腔分泌物清除,可一定程度预防肺部感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改善,预防并发症,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操作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庄丽慧.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253-254.

[2]张小雅.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6):385-386.

[3]程继侠.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才智,2020(29):94-95.

[4]倪群.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7):100-101.

[5]陈小梅,程梦迪.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9(02):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