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财险发展绿色保险的实践与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4

阳光财险发展绿色保险的实践与启示

滕连胜

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 杭州 321000

摘要: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低碳绿色转型步伐的加快,绿色保险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阳光财险作为支持绿色保险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本文分析阳光财险的绿色保险发展现状、主要做法,总结了阳光财险的经验。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是一场经济社会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它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在推动全社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保险公司发展绿色保险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近年来,阳光财险通过不断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探索绿色保险服务,将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力求达到“产品+服务”协同并进,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为促进绿色保险发展贡献了“阳光”力量。

一、发展现状

作为支持绿色保险发展的主力军之一,阳光财险始终坚守时代责任与担当,全力助推绿色转型。阳光财险全面支持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将绿色低碳嵌入自身运营理念,健全绿色保险治理体系,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支持经济社会活动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一方面,阳光财险不断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发展环境污染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险(绿色食品加工)等9大类绿色保险产品,还为新能源产业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阳光财险广泛布局于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双碳、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等领域投资,持续加大保险资金对可持续投资项目的支持。截至2022年,为 1,635 万次企业及个人提供绿色保险保障近 60 万亿元,提供赔款支持超 40 亿元;为 1,176 家企业提供近 15 亿元环境污染风险保障,为 795 艘船舶提供船舶油污责任风险保障近 37 亿元;承保光伏、水电和风电项目 3,300 余个,提供保险保障超 2,160 亿元;签发新能源汽车保单 138 万笔,提供风险保障 8,920 亿元,赔付约 6.8 亿元;可持续投资余额超 400 亿元,存续的转型金融投资规模77亿元。

二、阳光财险发展绿色保险的主要做法。

阳光财险积极响应新发展理念及“双碳”转型战略,积极在绿色保险领域进行探索与创新,以“保险端 + 投资端”双轮驱动方式深入拓展绿色保险内涵,推动公司绿色保险业务向标准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

(一)守护青山绿水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环境污染损害责任提供赔偿。 2022 年,通过环境污染责任险为 1,176 家企业提供近 15 亿元环境污染风险保障,覆盖水泥、化工、制药、造纸、纺织、印染、矿业、钢铁等高污染行业。 2022 年,为 795 艘船舶提供船舶油污责任风险保障近 37 亿元,助力海运业管理船舶油污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及损害赔偿风险。

(二)助力绿色产业

关注绿色产业发展需求,推出了“首台(套)保险”“新材料保险”等专业保险产品,持续为节能装备制造、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提供风险保障。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服务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升级。 2022 年,承保光伏、水电和风电项目 3,300 余个,提供保险保障超 2,160 亿元。

(三)应对气候灾害

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帮助企业排查气候风险,提供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服务,有效降低气候变化脆弱性和暴露度。积极连接再保市场,创新设计产品,深度参与巨灾风险管理,参与承保山东、重庆等地的自然灾害保险,为居民家庭提供台风、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救助保障。 2022 年,应对气候灾害阳光财险提供风险保障额度近 4 亿元。

(四)支持绿色交通

阳光保险支持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支持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完善新能源车的风险定价模型,搭建新能源车专项理赔能力体系。强化新能源车查勘定损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理赔人员新能源车查勘定损技能,促进绿色生活方式。 2022 年,新签发新能源汽车保单 138 万笔,提供风险保障 8,920 亿元,赔付约 6.8 亿元。

(五)保护森林碳库

阳光保险了推出“森林保险”,帮助中央及地方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全国公益林和商品林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护森林碳汇,缓释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草鼠害等导致的经济损失。响应地方政府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引导经济绿色转型的号召,创新开发“福建森林气象指数保险”,当保险林木因在投保地理区域出现约定的气象灾害,导致保险林木经济损失,保险人按气象灾害等级指数承担赔偿责任,为当地林业发展及固碳增汇事业贡献“阳光力量”。 2022 年,承保森林 4,138 万亩,为增强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六)完善绿色保险投资体系

积极参与绿色投融资机制创新,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国家战略,深入发掘可持续投资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布局支持重要相关领域的投资和资产配置。截至 2022 年末,可持续投资余额超 400 亿元。

1、构建可持续投资机制。在投资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投资框架,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针对气候风险对保险业务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形成正负面筛选投资策略,进一步强化 ESG风险管理。确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教兴国战略和新兴举国体制”“增进民生福祉和健康中国建设”“绿色发展”“国家安全体系”5 个正面主题,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和监管问题”“两极分化问题”“安全挑战问题”3个负面主题,以此为基础根据主题进一步明确 53 个正面行业和 20 个负面行业清单。以正、负面行业清单为指引完成投资标的分析,实现可持续投资机遇与风险的识别和管理。2022 年,阳光资产设立全球 ESG 策略研究组合,采取 FOF 管理方式,构建以被动型 ETF 为标的、定量与定性策略相结合的主题投资策略,目前投资规模约 1,700 万美元。该组合针对全球老龄化加速、生产率停滞、社会与代际不平等加剧三大可持续发展问题,精选出特点鲜明、具有长期成长空间的投资主题,已覆盖联合国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 7 个,推动全球绿色、健康、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 2022 年末,该组合持仓资产的平均(按等权重平均计算)每万美元营收二氧化碳排放 1.34 吨,较全球平均(按 ACWI 指数计算)降低约 15%,其中化石能源营收占比仅 0.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的 4.7%,来自绿色行业的营收占比高达 15.5%,大幅超过全球平均的4.7%。投资组合中 89% 的资产获得 MSCI ESG 的 AA 或以上评级。

2、推动投资体系绿色转型。致力于推动投资与资产配置体系的绿色转型。建立绿色与可持续投资评价体系,融合国内绿色产业发展认定标准及具备广泛国际共识的联合国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6+17”的分类评价体系,对投资标的 “绿色与可持续投资”属性进行深入分析和仔细甄别,推动资金流入绿色优质资产。截至 2022 年末,对清洁能源产业、工业创新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布局较为领先,在上述领域的投资规模分别达到 168 亿元、119 亿元和 31 亿元。阳光财险持续支持清洁能源行业发展。2022 年,通过专项基金间接投资国内某新能源电池企业,该企业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车企提供从电芯、模组、BMS 到 PACK 的安全、环保、高效的动力电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并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践行节能减排,设立每单位万元产值每年降耗 6% 的责任目标。

(七)探索转型金融

高碳行业企业的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转型金融是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传统高碳排放和高环境影响的项目和企业。阳光财险不断加强与各地碳交易市场的沟通交流,寻求与高耗能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以“保险+服务”模式,助力棕色产业绿色转型。2022 年,创新开发《低碳项目机器损坏碳交易损失保险》,为参与碳交易的各类企业提供减排设备碳损失保障。该产品引导电力、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高排企业提高节能环保效率、运用碳减排技术,是我们主动服务“双碳”经济,助力高碳排企业转型的创新举措。积极支持具有绿色转型需求的项目和企业,如旧城改造环境改善、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技改升级项目等。截至 2022 年末,存续的转型金融投资规模为 77 亿元,投资方向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发电、锂电正极材料产业化及环保技改项目、城市水生态综合治理、杭绍台高铁建设。

三、阳光财险发展绿色保险的几点启示

(一)党建引领是绿色保险发展的动力。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绿色保险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描绘了新的宏伟蓝图,阳光保险集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阳光保险牢固树立“党建是生产力”的理念,以“党员群众满意、经营组织满意、上级党组织满意”为目标,坚持把党的建设要求与企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服务公司经营管理,团结凝聚广大员工,形成发展合力,将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阳光保险建立了理论学习工作机制,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企业发展,2022年11月2日,阳光保险集团在阳光金融中心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专题辅导报告会,集团近千人通过线上和线下集中学习,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凝聚企业发展动力。

(二)科技和创新是发展绿色保险的重要支撑。创新的实践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在金融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前沿技术如何应用到绿色保险业务的发展中,以创新赋能经济低碳转型是必经之路。相关数据证明,阳光财险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在绿色保险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诸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保险业鼓励和支持绿色保险产品品种创新的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正不断应用于运营流程线上化转型和业务智能化改造,进一步细分风险的颗粒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阳光财险通过科技赋能,支持在线投保,也支持客户、销售人员前端直接录单,线上付费,生成电子保单,自动发送客户邮箱。如探索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方面,阳光财险通过与第三方的培训机构合作,探索电子保单+线上出单+线上培训模式,开展企业参保服务,线上聚焦减少碳排放不断提供新可能。合作的力量可以将服务效益最大化,如该公司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线上化,通过与再保公司、第三方的环境咨询服务机构合作,探索承保前在线环境风险评估+承保后现场隐患排查模式+第三方的环境咨询机构的合作模式,开展参保企业保险服务工作。

(三)良好的管理是绿色保险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阳光财险统筹把握好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公司整体的风险控制体系遵循“分工明晰、权责明确、协调统一、有效制衡”的原则,建立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会)负最终责任、管理层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矩阵式”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矩阵式”的风险控制架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形成了以各业务、职能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以风险管理职能单位、监察稽核职能单位分别为第二、三道防线的三道防线机制。公司根据监管要求和公司整体战略,以把控重点领域风险、打造风险控制硬核管理能力为目标,不断提升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一是风险管理体系及智能风险控制系统建设规划项目。引入咨询公司,通过对公司和先进同业差距的深度分析,设计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集团+子公司一体化的智能风险控制系统建设规划内容;二是实施内控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优化方案。整合风险控制资源,提升风险控制工作效率,“横到边、纵到底”的集团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体系已初步建成;三是积极推进风险控制系统建设,建设针对信保业务重大风险管控的数字化风险控制系统;四是根据监管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相关要求,统筹制定了集团整体的恢复计划及处置计划建议方案;五是加强偿二代二期SARMRA建设。根据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建立健全集团偿付能力风险体系

(四)防“患”于未然

在发挥绿色保险的有效分散和转移气候灾害损失功能的同时,也注重发挥风险筛查前置并进行风险预警的“定心丸”功能。近年来,阳光财险通过不断创新探索绿色保险服务,将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排查前置。如在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服务方面,汛期时公司风险控制团队启动防灾防损巡防专项行动,建立风险排查、评估、预警、追踪的“四位一体式”风险管控模式,同时借助物联网防汛检测设备,为承保企业实时检测水灾重点监控区域,做到提前发现、及时预警、主动干预,为企业消除灾情或降低损失。目前,已为近2000家企业进行水灾风险隐患排查并出具防灾防损改善建议,深度参与巨灾风险管理,快速补偿助力灾后重建。在为企业提供绿色保障服务方面,阳光财险业提供一整套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为承保企业提供专业解答、风险评估、方案拟定、申报顾问、理赔协助等服务。以2019-2020年为例,公司为企业提供承保前环境风险评估服务,承保中隐患排查,帮助企业做好环境风险预防工作,整体降低承保企业环境风险水平达17个百分点。

(五)文化基因催生企业发展动力。阳光保险在筹备期间就完成了对公司发展的系统思考,在公司开业之时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核心文化体系。在之后十几年的发展中,阳光保险也一直坚持“文化治司、文化强司”的发展方针,以“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阳光”为企业使命,把“一切为了客户”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用“爱与责任”牵引文化建设方向,通过文化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担当,为客户、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有意义、传递爱与温暖的阳光服务。为了使阳光文化对具体业务、具体工作的引领和指导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阳光保险以核心文化为基点,以分项文化、岗位文化作为核心文化的承接、丰富和发展,构建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效率倍增文化理念体系,以文化促进各专业板块和业务条线的高效协作与联动,以文化提升组织活力和工作效能,将无形的文化体系打造成有形的动力系统。并依托“文化生产力工程”实现文化理念的复制、组织能力的倍增、人才队伍的成长,有效引领和支持阳光保险的战略实施,实现文化力向生产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黄莺. 中国的金融安全:理论构建、时代挑战和应对思考[J]. 国家安全研究,2022,(05):100-116+163.

[2]徐徐,刘冰.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新能源合作保驾护航[J]. 中国保险,2022,(03):16-20.

[3]咸怡帆. 习近平关于金融发展的辩证分析和系统阐释[J]. 广西社会科学,2020,(08):1-6.

[作者简介:滕连胜,男,汉族,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保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