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馕看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饮食人类学的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从馕看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饮食人类学的视角

阿依加玛丽·阿卜杜如苏力

(北方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饮食符号建构和饮食认同的科学研究是饮食人类学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食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象征,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即多元性,反映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种多元性的饮食文化,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而且还加深了全国的文化认同感。在此背景下,笔者就从馕这个文化载体看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谈一谈个人的想法。

关键词:馕;饮食人类学;交往交流交融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YCX2207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阿依加玛丽·阿卜都如苏力(1995-),女,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各个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日益融洽,推动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不断发展,为构建不同民族之间共有的精神生活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为人民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持久的与活力的想象力,为人类的精神物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是一枚耀眼的珍珠,它有着漫长的历史,它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惊叹不已。

一、引言

费孝通于1988年以《中华民族民族的多元一体布局》为题,在“泰纳表达”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多元化发展趋向的展望。他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里程碑式地追踪了中华民族民族多元一体趋势的产生全过程,提出中华民族中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体”。中华民族的主流由许多分散的民族单位组成,一边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一边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1]]

馕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普遍社会基础,“宁愿三日无肉,不能一日无馕”,“无馕不接待客人”,这种俗语充分反映了馕与新疆人的日常日常生活密切相关。[[2]]馕是烘烤食材,种类繁多。它的基本制作方法是:先把面糊合好,随后擀做成正中间薄、一圈粗厚饼型,再去饼正中间拓上纹路,再撒上白芝麻、圆葱末等,最终放进馕坑中烤制而成。由于新疆省人烟稀少、气候干燥,方便携带、保存期长橇,便成为了新疆人居家生活自购和出门带上的最佳选择粮食。汉唐时期恰好是古丝绸之路更为昌盛、顺畅的阶段。汉唐西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得到的结果,并且是和中华民族国内及中亚国家、阿拉伯等地饮食文化交流互动得到的结果。[[3]]西域饮食文化既保留了西域原住民文化,又保留了我国中原地区传统式文化及西来古文明。科学研究曾经是古时候文化沟通交流结合之法里的西域饮食文化,包含基本探讨汉唐西域饮食文化沟通的普遍性及概率,会给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西域史研究等扩展一个新的角度。馕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二、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作为农业文明的结晶,馕是维吾尔民族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与气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起来极其普通的馕,关系着性命、信念和自尊。因而,馕从它诞生之日起在这一地域家庭的饮食结构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在无形中继承了传统式文化的一些内容,加强了民族观念和情绪,大体上被赋予了不少文化含义。

麻赫穆德·喀什市噶里编撰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常记叙的馕的类型就会有20多种。[[4]]馕在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并俗语人们会经常提到馕,在其中体现着崇尚劳动,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馕不仅在人生礼仪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的重要意义外,它也具有非常好的养生保健功效。馕要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加上多种调料,烤制而成环形混沌皮。馕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麦子、苞米、麦籽、乌麦等,多数为杂粮,其对于润通肠道、维护保养肠胃、调整气血不足是很有帮助的。因而维吾尔民族觉得食馕能够强健身体、预防传染病。馕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和平的象征,是亲戚朋友馈赠佳品。

综上所述,维吾尔民族对馕有着很高的青睐和敬畏之心心理状态,由于馕已远远超过了纯粹满足口腹之欲的功效,深层次到维吾尔民族日常行为准则、人生礼仪、审美观、价值导向和文化忌讳等多个领域。只要是有礼仪,有仪式,肯定会有馕身影。在一定条件下,饮食还具备区别自身与“他者”、定义群体界限的特性和结构,变成联络肉身和精神的文化媒介,有着强大的文化价值意义寓意。[[5]]馕因为在新疆历史悠久,备受一直以来生活在这里之各民族老百姓的喜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这样认为,馕已经超越了民族人群,变成了“新疆人”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三、从馕看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6]]在新疆单一的馕坑小作坊和较小规模馕厂是馕产业链的重要构成形式,在全疆各地设立了“馕产业园”,但可以增加学生就业、助力脱贫攻坚,还可以促进上中下游农业、度假旅游、餐馆、货运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趋势,推动人民群众平稳就业增收。充分挖掘与研究特点民族产品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意义社会意义,打造一批切合地区传统式文化的经济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馕背负着新疆人的文化精神和代表实践活动,除开用于差别自身与他者,还能够和精神、生命、信念结合起来,变成极为重要的文化弘扬媒介。“新疆”特色的饮食发展、创造与实践终能够透视图一个商业街历史时空、内部空间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互动与共生的实质。

饮食的交融,既是一种对多口味的追求,更是各民族间相互的文化认同。馕不单单是满足大众的生理需求,关键在于能体现古时候西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水平。也正因为社会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馕自产生至发展趋势演化至目前,不但原料、型制和种类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有生产加工器材馕坑等基础维持古色古香的特点,阐释着历史的沧桑。饮食文化的交融呈现出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引,在交融中相互了解,在沟通中扬长补短,在交融中互相认可,使文化本土化、时代化让中华民族民族体现多元一体的格局。[[7]]馕对国内饮食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与众不同作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坚定不移文化自信心、提高我国文化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进程中,馕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含义,特别是做为文化的物质形态,变成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民族民族团结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

[[2]] 岳福曹.论新疆特色饮食文化的翻译——以“馕”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07):115-116.

[[3]] 贺菊莲.汉唐西域饮食文化交流的客观性与可能性探析[J].兰台世界,2012,No.383(33); 92-93.

[[4]] 安尼瓦尔·哈斯木.馕·馕坑与馕文化漫谈[J].新疆地方志,2017,No.139(02):53-58.

[[5]] 郝国强,何元凯.从民族交融到共同富裕:广西米粉的多重叙事及其意义诠释[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50-57.

[[6]] 李昌禹.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EB/OL].(2019-09-29)[2021-05-20].

[[7]] 杨玢. 民族交融认同论[M].新华出版社:"中华文化认同论"丛书, 20180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