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普 合理用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1

药学科普 合理用药

肖芸

 阿坝州小金县中藏医院  四川 阿坝  624200   

药学知识科普可帮助人们了解到生活中有哪些常用药物?用药时,都有哪些注意事项?提升人们安全用药意识,减少私自用药、随意更换药物、跟风吃药、盲目崇拜进口药、新药等行为,甚至相信“一药治百病”“补液能加快疾病痊愈”等虚假信息。作为药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开展药物科普工作,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普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减少药源性损害。

1 药学科普常见途径

(1)社区讲座

社区讲座是药学科普的重要方式,药师可以在讲座中发放简单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药物尝试及用药安全意识,如能否分辨电视广告中的“XX丸”是药物还是保健食品?是否知晓抗生素不是感冒药?是否知晓降压药需要在每日晨起后服用?适当调整药物科普内容,以提高社区居民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居民对不良药物知识的甄别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用药依从性。

(2)多媒体渠道

一次社区药学科普讲座的效果仅仅是暂时的,需要结合其他形式的科普方式,如药学服务微信公众号、直播号、微博账号等,开设药品信息查询、常见用药误区、当地药学综合门诊及医药联合门诊开放时间、科普文章推送等模块,每篇发表的文章都需要进行科学严谨的审核。还可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药物科普方式,如年轻上班族,可录制“药事相告”音视频,对上班族如何科学用药进行科普。多媒体渠道传播途径广泛,能满足大范围用户药学知识查询和了解需求,便捷的药物信息查询也能减少患者前往药房窗口咨询的次数,减轻一线药师工作压力。

(3)在线药师平台

一对一网上在线药师平台主要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对其长久固化用药行为进行评估和建议。药师可通过平台查看患者血糖、血压等数据,与患者一对一交流,科学评估患者用药情况,对用药习惯差、依从性不佳的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宣教,还可统计宣教前后患者用药行为及血糖、血压变化情况,分析宣教效果。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宣教,鼓励患者在科学用药基础上,调节饮食,适当锻炼,控制血糖和血压,提高身体机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2 药物疗效常见影响因素

(1)用药方式

用药方式与药物种类、药效发挥时间密切相关,如具有控释效果的长效药物,药物内有效成分需要在胃肠道中缓慢释放,在体内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浓度,使药物作用长效发挥,在服药时应当完整吞下。同时,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形式,采取的用药方式也不同,以布洛芬为例,布洛芬片为普通片剂形式,每片剂量为0.4g,需以水冲服,成人一天3次,每次2片;布洛芬散片遇水可迅速崩解,用药时,可直接含服或咀嚼服用,也可放入水中溶解后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由特殊工艺制成,待外层胶囊溶解后才会缓慢溶解里面的小颗粒状胶囊,具有缓慢释放药物的效果,成人一天用药1~3次,一次一粒;布洛芬混悬液,直接按照患者体重或年龄口服对应剂量的药物即可;布洛芬栓,为直肠给药方式,适用于无法口服用药的婴幼儿和老年人,能避免口服用药中的“首过效应”,药效发挥快。

(2)用药时间

药物说明书上部分药物会特别注明饭前服药或饭后服药,部分药物则没有标注用药时间,这是因为部分药物服用后会刺激胃肠道,食物可缓解这种不适,一些脂肪还有可能促进药物吸收。对饭前饭后,一些人认为必须是正常的一日三餐,零食、水果等并未考虑在内,实际上,临床医学认为,只要胃内有食物,服药在规定时间内即可;餐前服药一般为进食前30min~60min;禁食指2~4h后;用药频率一般为1~3次/d,根据24h内血液中药物浓度确定每日用药次数和药剂量。

(3)用药姿势

吃药姿势会对药物疗效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片剂类药物采用仰头服药的方式,胶囊类药物采用低头服药的方式,可帮助药物快速进入体内,避免药物卡在喉咙、咽不下去等情况发生。部分人习惯躺着吃药,这种方式不建议采用,会导致部分药物粘在并融化在食道壁上,影响药物有效成分吸收,还会采集食道,引发食道炎症及溃疡。若站着服药,用水送服后,可在5s内达到胃部发挥作用,但对于硝酸甘油类急救药物,站着服药可能导致患者晕倒,最好坐着服药。

3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遵循能不用药就不用药,可少用就不用,可口服不注射的原则,如果患者自身抵抗力强,对感冒这一常见疾病,可通过注意保暖、多喝水、适当运动的方式来预防,依靠自身抵抗力使身体恢复。静脉输液时,药物会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快,但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更高。

保健品≠药物,不能通过服用保健品的方式替代用药;关于是否用药、是否停药应听从医生指导。

治疗咳嗽时,复方甘草片必须按照医生处方购买和服用,不得连续服用7d以上;不得擅自用药,严格按照医嘱和疗程服用。

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切忌按照个人用药经验和习惯购买药物,选择用药方式和剂量;也不可听从他人建议选择某类药物,这是错误的。相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用药种类和原则都不相同,不同患者身体状况存在差异,以经验和他人用药成果为参考私自调整用药,很有诱发各种不良反应,可能加重病情,危害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