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在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在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叶晓洁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心内科   200093

摘要:目的:评价在老年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穿刺点渗血护理中予以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的有效性。方法: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为该研究病例择取时段,将我院50例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患者以回顾性方式抽取,随机取样法处理(确保每组25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结果:经与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相比,观察组患者评估准确性、措施合理性等护理质量各指标数值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患者予以分级化评估护理有效性较高,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关键词:PICC置管;穿刺点渗血;老年患者;分级化评估护理;护理质量

PICC是特殊静脉治疗途径,借助PICC导管可将强刺激性、高渗性药物长期输入患者体内,将药物带给患者的刺激有效缓解,故而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在肿瘤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工作中。但PICC置管时针头较粗,会对局部血管产生较大损伤,继而导致穿刺点渗血现象的发生。临床有文献报道,老年PICC置管患者,24 h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高达71%,长此以往会导致感染发生、加大临床治疗难度且不利于患者预后[1]。可见,需采取相关干预措施,降低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率、提升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实况:将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50例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患者抽取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25例:男、女患者分别以14/11显示,患者年龄均值经计算后以(65.36±5.14)岁表示。其余25例纳入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以10/15显示,患者年龄均值经计算后以(65.78±5.47)岁表示。组间信息对比、均衡性较高,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PICC置管的重要性,首选粗、直及血管充盈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一般来说首选是贵要静脉,可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常规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遵医嘱开展各项操作。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是否出现红肿,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观察组予以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1)形成分级化评估护理方案:要求护士长牵头,围绕“老年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渗血”举办护理主题活动,要求全体护士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与科室实际护理现状有效结合,提出分级化评估护理具体思路,明确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渗血发生具体原因。(2)穿刺点渗血分级标准:0级表示置管后24h内穿刺处敷料少量渗血。Ⅰ级记录置管后患者活动时渗血。置管后患者平卧时渗血记录Ⅱ级,最严重为Ⅲ级,表示患者穿刺点渗血不止。(3)分级护理:①0级-Ⅰ级渗血患者,护理操作不慎导致患者渗血。在实际干预中,置管后需以无菌纱布覆盖,后借助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能有效降低穿刺渗血率。置管后24h换药后继续以无菌纱布压迫止血,直至48h后更换敷料。对渗血加重患者,需限制或终止其相关活动。②针对Ⅱ级渗血患者,其自身病情(身体僵硬、强直挛缩,血管暴露困难,加大置管穿刺难度)是主要原因,故而在开展护理干预时,需选走向直、弹性好的血管穿刺,避开患者关节处,充分利用皮肤组织的收缩力压迫穿刺针眼而减少渗血。穿刺成功后适当延长穿刺点的按压时间,弹力绷固定止血;治疗期间合理饮食。③针对Ⅲ级渗血患者,其凝血功能下降是主要原因,需由护士取500U凝血酶粉剂撒在穿刺点周围,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做好加压包扎;对患者渗血级别定时评估,直至其降至0级后解除绷带。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可借助本科室自制调查问卷展开评价,共“评估准确性、护理主动性、措施合理性、护理熟练度”四项内容且单项分值0-25分,分值和护理质量间呈现正比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内两组患者各指标数值均可直接录入SPSS20.0软件予以检验,定性资料(持续性),可借助()表述行t检验;定量资料使用[n/(%)]表述、以检验;两组数据设置遵循正态分布原则,P<0.05视为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经与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相比,观察组患者评估准确性、措施合理性等护理质量各指标数值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分)

组别

评估准确性

护理主动性

措施合理性

护理熟练度

观察组(n=25)

21.23±1.23

20.36±1.52

21.33±0.45

21.45±1.33

对照组(n=25)

20.23±0.36

19.45±1.10

20.52±0.45

20.33±0.55

t

3.901

2.425

6.363

3.890

P

P<0.05

P<0.05

P<0.05

P<0.05

3、讨论

PICC置管操作优势显著,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但PICC置管后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较高,长此以往会加大局部感染风险,继而加大治疗难度、不利于患者预后。对老年患者来说,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情况较为严重,因此还需通过护理措施,减少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加速患者康复。常规护理模式的开展,以护士自身经验为主,导致低年资的护士无法准确评估患者穿刺点渗血的根源和渗血级别,故,实际措施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护理质量欠佳。

本研究数据可见,经与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相比,观察组患者评估准确性、措施合理性等护理质量各指标数值明显更高(P<0.05)。证实了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患者中的效果及价值。根源探究: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下,要求临床护士开展工作时,严格以提高穿刺点渗血控制率为主,准确评估穿刺点渗血发生根源,并寻求相应的护理策略,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时与患者病情有效结合,确保护理措施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继而降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

综上所述,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患者效果尤其显著,同时也符合临床借鉴、推崇价值。

参考文献

[1] 黎容清,江岱琪,李红丽,等. 分级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术后PICC患者静脉血栓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6):917-921.

[2] 吴完婷. 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