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学生参与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7
/ 2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学生参与度

陈绮雯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摘要: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我们应努力让它实现减负、高效。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要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课堂   核心素养  参与度  主动  

也许和我一样,你也看过这样一堂课:老师的授课环节,基本是“提问——答案——反馈”的连续循环。如果学生不能回答,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就会问第二个学生,直到他们得到自己期望的答案。你可能还看过这样的课:小组讨论开始了,学生会反射性地迅速回头组成小组,讨论声很快充满课室每个角落,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似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争先恐后地参与活动。

但当你深入小组仔细听时,却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小组甚至在老师叫“停”的时候,小组分工还没有完成。然后优秀的学生主导小组讨论的“话语权”,其他学生成为观众。 您觉得这样的课堂好吗?这样的课堂不适合学生,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足,由于无法参与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培养的数感、量感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地参与。也就是说,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我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谈话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上课参与度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听不明白,“走神”成了一种习惯。2、老师讲课内容和形式枯燥乏味。3、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动手练习和练习较少,老师讲解太长。4、小组活动由优秀学生主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存在感。5、不敢发言,怕答错被同学笑。6、老师不留意自己。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参与率低的原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自己。优秀的学生一般都是注重学习,能掌握知识、信心强、思维敏捷,无论是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动手操作)还是被动参与(教师提问、分给任务、担任组长),优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要么组织话语能力不强,答案不合老师的意思;或者思维不够快,赶不上其他同学速度,错过了回答的机会。有的孩子被如此便经常被“课堂”忽视,他们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没有了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如果再加上老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久而久之,课堂分心就成了一个坏习惯。尤其是这两年,孩子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在线学习,没有老师的严格监控,自控力较弱的学生放松了要求,于是回过头来,我们发现“走神”的学生数量比以前越来越多。而老师呢,面对着一课多个知识点、难重点,总是害怕讲不完,于是就在课堂上长时间讲解,唯恐遗漏了哪个。岂知这样的时间长了,只会磨灭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我们应努力让它实现减负、高效。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要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如果孩子们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中得到思考的时间、充分的实践感知和表达的机会、并及时得到有效的评价,学生便能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既然,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最大原因就是他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足。那么,我们可以从如何在课堂上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开始:

一、利用学生的原始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主动回归课堂。教师要做到课前看懂教材,了解课程学生要掌握难点,精心备课、讲课,简化教学目标,着力解决孩子不懂的问题,教孩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其实,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全陌生的内容很少见的,他们对大多知识点都是觉得学习内容有一点熟悉,又觉得有一些陌生。教师通过简单的复习为他们建立信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课堂上,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反观课堂,及时采取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有趣。

二、 改变课堂组织形式。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推动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打造混合学习、“互联网+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平台创建任务清单。让学生先在小组讨论,老师及时点点,最后进行课堂的交流展示。 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活动,弥补传统课堂和在线教育的不足,可以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三、 建立正面评价机制。

1、创建适合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大部分时间,学生应该是眼睛在观察,大脑在思考,嘴巴在表达。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小组活动时,为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应建立“教学中的小组评价机制”。通过小组成员分工表、讨论过程记录、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在于成员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

3、分层作业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双减”政策给我们提出了:“学校应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树立科学的作业观。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后训练和习题,应该是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学生学习活动。研究作业、科学有效设置作业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我们在课前收集学生导学作业反馈情况,做到精准把握学情,进而确定

新知学习的内容;从而预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的创设,都应该如生活中,那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这样,老师提出的问题,才是最能引起跳起欲望的苹果。

以数学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大多数知识点的教学都有早期的知识作为基础,新的知识只是深化和发展。因此,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降低难度的方式,使新知识成为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一起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点和差异,顺利完成正向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来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不要忽视语言的力量。在老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中,孩子们会感受到温度。简单友好的开场白和有趣的问题可能会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奇妙过程中享受学习,感受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展现充满活力的蓬勃的朝气。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老师如何教学,而是学生如何学习,学到了什么。

所以,在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学习机会之后,不妨跟孩子们聊一聊:今天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