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后踝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7
/ 3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后踝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

冉俊材

达川区人民医院(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在2020年5月,截止时间在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在研究开展的时间段内共收治患者40例,将其按照数字表法(以随机分配为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单组样本量一致,均为2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以后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分别采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经过治疗后,从两组的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各项数据均存在着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而AOFA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作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并没有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后踝骨折;治疗效果

踝关节后踝骨折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这类型骨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间接暴力所导致的。踝关节在人体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起到了负重作用,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一旦出现了骨折,常会伴随着软组织损伤,并且在踝部位置表现出剧烈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受到了严重限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1]。由于患者受到的外界作用力不同,骨折类型也就有所不同。踝关节早期容易引起踝部疼痛和崴脚,但是若未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踝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将会使患者的运动方式受到影响,继而引起踝关节炎[2]。因此,患者需要尽早接受治疗,稳定踝关节,缓解疼痛症状。大部分患者的踝关节后踝骨折为内骨折,需要进行复位和固定,防止患者的踝关节出现退行性病变。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展开分析,在患者入院后予以后侧外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将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0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展开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研究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作比,各项指标均有均衡性(P>0.05),适合作比较。详见表1。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学检查,且均诊断为踝关节后踝骨折;(2)患者未存在着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3)具备手术相关指征。

排除标准:(1)存在着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临床资料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4)无法完成本次研究。

表1两组基线资料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

骨折类型(%)

内翻内收型

内翻外旋型

外翻外展型

外展外旋型

观察组

20

12(60.00)

8(40.00)

30.27±5.61

8(40.00)

4(20.00)

5(25.00)

3(15.00)

对照组

20

11(55.00)

9(45.00)

30.42±5.50

9(45.00)

5(25.00)

4(20.00)

2(10.00)

x2/t


0.102

0.085

0.102

0.143

0.143

0.229

P


0.749

0.932

0.749

0.705

0.705

0.633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需要接受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疾病程度,并确定骨折分型。在术前,需要向患者详细说明手术内容,在患者同意并签字后即可进行手术治疗。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如下:找准患者的骨折位置,进行冰敷处理。若患者的骨折部位出现了剧烈疼痛,则需要予以局部麻醉。进行牵引,操作者右手放置于患者的足背位置,左手握住患者的足跟,将患者的足跟外翻,90%背伸牵引,屈伸复位。在患者的复位满意后,对其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使用可塑性石膏板夹进行固定,呈背屈垂直角度。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措施如下:全麻效果满意后置患者于俯卧位,于患肢大腿根部绑扎气压止血带。抬高患肢后驱血带驱血,调节气压至40mmHg。选取患者的腓骨后侧和跟腱外侧的中间位置作手术切口,切口长度为8cm,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按照解剖层次进行分离,同时需要注意避开患者的腓肠神经等部位。向内牵拉跟腱,向外牵拉腓骨肌腱及血管神经,使患者的病灶部位能够充分显露。将患者的踇长屈肌向内进行牵拉,使其踝骨折块能够充分暴露,然后对患者的小碎骨、软组织等进行彻底清除。之后进行复位,在患者的骨折块位置,使用克氏针,按照由后至前的进针方式进行固定处理。利用C型臂X线,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透视观察,确保其关节面处于平整状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选择合适的后踝支撑钢板,对患者的后踝进行固定。再次使用C型臂X线进行观察,确保患者的固定良好,然后在外侧切口位置放置引流管,对患者的创面进行缝合。在手术操作完成后,需要遵医嘱为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术后7d可进行踝关节背伸锻炼,定期接受复查。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2)比较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来对两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量表得分,共分为4个维度,即为优、良、可、差,上述维度的评分标准分别为90-100分、75-89分、50-74分、<50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本组总人数*100%。

(3)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红肿、骨质疏松、浅表软组织感染的发生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以(±s)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t检验和x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

根据表2数据得知,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手术治疗后,从手术指标方面进行分析,两组的指标间不均有均衡性,观察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20

55.74±12.16

42.37±4.92

16.08±2.12

8.45±2.67

对照组

20

68.73±12.50

53.40±5.14

20.37±2.51

14.92±4.88

t


3.331

6.933

5.839

5.202

P


0.002

0.000

0.000

0.000

2.2比较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由表3可知,术后,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根据AOFAS评分知道,观察组的优良例数和占比分别为8例(40.00%)、9例(45.00%),对照组分别为6例(30.00%)、5例(25.00%),前者的优良率85.00%要显著高于后者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比较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n(%),例]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观察组

20

8(40.00)

9(45.00)

2(10.00)

1(5.00)

17(85.00)

对照组

20

6(30.00)

5(25.00)

5(25.00)

4(20.00)

11(55.00)

x2


-

-

-

-

4.286

P


-

-

-

-

0.038

2.3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由表4得知,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患者出现并发症,总发生例数及占比观察组为2例(10.00%),对照组为3例(15.00%),两组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例]

组别

例数

切口红肿

骨质疏松

浅表软组织感染

总发生率

观察组

20

1(5.00)

0(0.00)

1(5.00)

2(10.00)

对照组

20

0(0.00)

2(10.00)

1(5.00)

3(15.00)

x2


-

-

-

0.229

P


-

-

-

0.633

3.讨论

后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的一种,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发生通常是由间接暴力所引起的。在骨折发生以后,将会对患者的骨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患者还会出现韧带、软组织损伤等现象,使得患者的关节功能不断降低,进而影响到了患者的行为活动,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残疾,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3]。目前,临床对于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恢复踝关节稳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解除行为受限[4]

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有效术式,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且具有确切的疗效。在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中,使患者的骨折断端部位充分显露。这样能够让操作者更好地观察患者的疾病情况,找准病灶位置,进行精确解剖复位,与此同时,彻底清除患者的碎骨块、受损软组织等,对骨折及韧带组织等修复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手术治疗期间,采用C型臂X线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详细观察,使用螺钉或者克氏针等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有效固定,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其稳定性,从而缩短了关节功能恢复时间[5]。除此以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关节面无需暴露,保证了胫腓、后踝关节联合的稳定性,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恢复起到了助力作用[6]。石膏外固定也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有效途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无创性,而且手术操作十分便捷,术后不易引起感染,能够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减少康复时间。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缺陷十分明显,无法准确观察患者的骨折情况,对骨折块的定位不够精确,导致复位效果不理想。而且采用石膏进行固定,其牢固性差,石膏具有一定重量,容易对患者的踝关节造成压迫,进而引起骨质疏松,愈合不良等情况,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指标都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未存在明显差异。由此证实,在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应用优势更为明显,能够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提高踝关节功能。分析原因在于,在进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时,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操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解剖结构,采用克氏针、螺钉等进行固定,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旋转等作用,使踝关节的关节面复位平整,且术中无需显露下胫腓关节面,对骨折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小,进而加快了患者的骨折愈合

[8]

综上所述,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固定踝关节后踝骨折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颜崇柏.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21,11(21):73-74.

[2] 郎林,贾忠宝,王计辰. 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在后踝骨折中的疗效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798-800.

[3] 徐振卫,李扬,王育才,等. 经前外侧联合内侧微创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O-C型Pilon骨折临床研究[J]. 海南医学,2020,31(15):1968-1971.

[4] 刘骏逸,刘晓东,李朝晖. 腓骨入路与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的对比研究[J]. 中医正骨,2021,33(9):15-19,24.

[5] 韦山. 腓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38(4):61-63,67.

[6] 梁增章,陈瑜,连勇,等.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2):111-113.

[7]叶健平,李厚霖,陈佳鹏. 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临床医学工程,2020,27(7):897-898.

[8] 赵品益,陈红卫,李军. 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治疗后Pilon骨折[J]. 中医正骨,2021,33(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