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和治疗

/ 1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和治疗

陈和超

泸州市叙永县摩尼中心卫生院   四川 泸州   646418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消化道疾病。通常指超过日常习惯的排便频率(排便次数增多),根据WHO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近两成是腹泻造成的。每年大约有180万儿童死于腹泻,因此,了解腹泻是有必要的。我国中医对腹泻的记载由来已久,那中医对腹泻记载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治疗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医上对腹泻的记载

中医学中,腹泻属于“泄泻”“注下”范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卷:“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热邪侵犯脏腑,就导致腹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认为湿气重是腹泻的重要原因。《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张聿青医案):“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辄暴迫而注者是也……”。由此可见,腹泻由来已久。西医上常把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那么中医对腹泻的分型又是怎样的呢?

二、中医上对腹泻的病症分型及症状表现

在中医上通常将腹泻病辨证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肾阳虚衰型等腹泻证型。

(1)湿热型:泄泻腹痛,泻下如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肠鸣腹痛,肛门灼热疼痛,或伴有寒热,口干,胸闷,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型: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喜温、喜按,不思饮食,肢体沉困,小便清长,苔白,脉濡或缓。

(3)食滞型:腹痛即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闷,嗳腐吞酸,腹满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4)肝气乘脾:肠鸣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生泄泻,两胁胀闷或窜痛,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矢气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5)脾胃虚弱型:大便稀溏,迁延反复,进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食欲不振,食后腹胀,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6)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腹部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质淡胖,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三、中医上对不同类型的腹泻的治疗

(1)寒湿型,表现为排便清稀,甚至像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疗法为芳香化湿,代表剂藿香正气散:藿香10g,白芷6g,苏叶10g,白术12g,茯苓12g,制半夏12g,厚朴10g,大腹皮10g,陈皮10g

(2)湿热型,泻急,或泻而不爽,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代表剂葛根芩连汤:葛根15g 黄芩12g 黄连8g炙甘草6g。

(3)食滞型,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治疗原则消食导滞,代表方剂为保和丸:神曲15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 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 连翘12克

(4)脾气亏虚,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防治原则为健脾益胃,代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党参15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白术15克莲肉15克 茯苓15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

(5)肾阳亏虚,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原则为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代表方剂为四神丸:补骨脂15克吴茱萸15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

(6)肝气乘脾,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治疗原则为抑肝扶脾,代表方剂为痛泻要方:白术10克防风10克白芍10克陈皮12克

四、中医对腹泻的其他治法

1、中成药治疗:(1)葛根芩连片:每次4片,每日2次。适用于肠道湿热证。(2)香连丸:每次6克,每日2至3次或者香连片:每次4片,每日4次,适用于湿热证。

2、单方验方:(1)马齿苋30克,苦参15克,水煎服。(2)穿心莲15克,鱼腥草15克,黄柏6克,水煎服。(3)陈艾一把,生姜一块,水煎服。(4)神曲(炒焦成炭)磨为细末,每次6—9克,每日2—3次。3、外治法:(1)敷脐法:胡椒研末,调成饼状,敷于肚脐。或将大蒜捣烂,敷贴足心或贴脐中。(2)灌肠法:党参20克,黄芪,甘草,苦参各15克,白及3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日1次,每次50-100毫升,15次为1疗程,用于慢性泄泻。(3)拔火罐:用口径6厘米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外拔1罐,隔1天或隔4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