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疼痛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罗萍

西部战区空军医院(610000)

【摘要】目的: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分析疼痛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疼痛护理)与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比较2组疼痛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疼痛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实行疼痛护理,能有效缓解疼痛感,提升护理满意度,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护理;VAS;护理满意度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一种疼痛症状,指带状疱疹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后,皮疹消失,机体局部疼痛持续性存在,患者患病后,会出现疼痛显著且无法忍受、夜不能寐等情况[1]。PHN发病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多发于中老年群体。针对PHN者,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类,但效果不够理想[2]。故需于治疗阶段强化护理干预。基于此,研究以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PHN患者60例为对象,分析疼痛护理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PHN患者共60例,收治时间(2021.10-2022.10),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男:女=18例:12例,年龄25-73岁,均值(48.20±1.31)岁。观察组30例,男:女=17例:13例,年龄26-72岁,均值(48.13±1.24)岁。对比2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均知情,在入组同意书上签名。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常规环境护理,定期更换床单、被褥;叮嘱患者少吹风,注意皮肤创面清洁,不可抓挠患处。

观察组:疼痛护理。①宣教+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接待热情,协助其检查,告知病发原因、病机病理、治疗法、护理法;针对其内心状态进行心理评估,告知患者心态阳光对治疗的益处。②呼吸镇痛:指导患者以呼吸法减轻疼痛,疼痛时,紧闭双眼,深呼吸,慢速吸气,慢速呼气,幻想新鲜空气进入肺内,降低痛感。③物理镇痛:以针灸、红蓝光照射、按摩法为主,减轻患者疼痛。④药物止痛:疼痛(VAS)评分>5者,遵医嘱提供止痛药;疼痛剧烈者,以疼痛程度为主,为其提供普瑞巴林、芬必得、加巴喷丁胺等药物,且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患者疼痛程度予以评估。⑤环境干预: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噪音,叮嘱患者疼痛时,听音乐、看视频、散步,等,转移注意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疼痛程度,以疼痛模拟(VAS)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1-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4.0,统计学分析。计量、计数数据分别指代为(±s)、%,检验t、χ2;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护理前,VAS评分,2组比较,无意义(P>0.05);2组护理后组内对比VAS评分较之护理前更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VAS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30)

3.39±0.52

1.11±0.22

22.118

<0.001

对照组(n=30)

3.61±0.53

2.30±0.59

9.047

<0.001

t

1.623

10.351

-

-

P

0.110

<0.001

-

-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30/30),对照组80.00%(24/30),组间对比=6.667,观察组更高,差异显著(P=0.010<0.05)。

3.讨论

带状疱疹为畸形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脊髓后根神经元处,患者患有PHN后,会出现一侧周围神经呈簇集、带状分布的水泡,且疼痛感更剧烈,降低机体免疫力,对患者正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3]。故需强化患者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以患者疾病为主,护理方法更机械化,不注重患者内在需求,效果一般;而疼痛护理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性显著,以患者实际疼痛程度,为其提供对应护理方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VAS评分比较,2组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对患者实行疼痛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过入院宣教,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促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助力良好护患关系建设,提升满意度。通过心理干预,评估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情绪出现,降低内心不适感,防止心理应激刺激生理应激[4]。通过物理镇痛,以针灸、红蓝光照射、按摩法为主,改善病灶处血液循环速度,促进炎性反应吸收,缓解痛苦

[5]。通过药物止痛,以疼痛程度为主,提供不同药物,确保药物的控制效果更有效。通过慢速呼气、吸气,缓解疼痛感。通过环境干预,减少诱发或疼痛剧烈的环境因素。通过听音乐、看视频、散步等,分散注意力,减少对疼痛的关注,提升疼痛阀。

综上所述,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本次研究采用疼痛护理,可降低VAS评分,确保患者及家属对我院提供的护理方案更满意,故具有实践以及临床普及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霞, 梁燕菘, 曾彩红,等. 综合护理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药业, 2021, 30(S01):147-148.

[2] 王婷婷, 徐金, 程晨. 远程Teach-back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28):144-144.

[3] 严明月, 黎颖佳, 陈缘缘,等.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10):45-45.

[4] 黄守强, 熊俊, 项洁,等. 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78(002):022-022.

[5] 曹婷, 杨琳, 孙占学. 易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6):56-57.